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粵港邊界30年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6:33  


 
  逃港者歸來

  90年代中期曾有港報估計,至少有2萬名東莞籍港人先後到內地投資經商,其中可能有一多半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逃港者或者他們的後人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山旭 東莞報導

  1979年的春天,虎門龍眼村的祠堂裏熱鬧了起來。 

  看見有人抬機器進去,上了歲數的老人不禁抱怨了起來,怎麼又大煉鋼鐵了,而且還是在祠堂裏。

  沒多久,人們在祠堂門口還看見了早年逃港的張明、張細兄弟。不過他們不是被五花大綁遣送回來的,而是西裝革履,還和村支隊張旭森一起談笑風生。

  終於有一天,祠堂門口掛出了龍眼發具廠的牌子。原來祠堂後院安裝的設備並是生產假髮的。張氏兄弟就是假髮廠的老闆。

  若干年後,當廣東省整理改革開放的諸多線索時,確認龍眼假髮廠是全省第一家落戶農村的“三來一補”企業。進而推之,乃是中國農村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

  張旭森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那時候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還沒有逐級下達到龍眼村,但是社會上已經傳出了大變革的消息。

  封閉了30年的國家終於開放,逃港者也迎來重歸之日。

  想賺錢的逃港者

  1978年的廣交會有些特殊:南廣場的語錄牆被拆掉了。

  不過,張明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他和許多港商一樣,仍對巡邏的民警有些“敏感”。16年前的1962年,家徒四壁的張明渡海外逃到香港,成為幾十萬逃港者中的一個。

  現在,龍眼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記得這個破產地主的兒子。50年代初的運動中,張家最後一些土地和財產被集中到公社,一大家子裏的兄弟幾個天天扛著鋤頭種地。

  1978年,張明的弟弟張細在逃港大潮中又偷渡去了香港。此時,張明經過10多年打拼,已經在香港開了家有點規模的張氏發具廠。

  不過這個時候,香港的製造業已經遭遇瓶頸。張細說回內地開工廠的一個重要動機,就是當時香港勞動力資源非常缺乏,而用機器生產成本高,品質也不好。

  而張細在去香港時,廣東地方上已經傳出了一些風聲。張家一個在東莞進出口公司工作的親戚告訴兄弟倆,省裏領導想加大進出口力度,讓香港人到內地投資,搞來料加工。

  張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決定利用廣交會的機會回來探探風聲。

  張明到了內地,果然聽說了政策鬆動的消息,這時反而拿不定主意:回來投資建廠,人工成本低,地皮幾乎不用花錢,只要辦起來肯定能賺錢;但是政府只是說要建外貿基地,並沒有“赦免”他的外逃者身份。如果追究起來,不僅吃苦十幾年換來的好生活沒有了,可能還會做牢。

  躊躇了許久,他打電話給老家的村支隊張旭森“問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