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中緬油氣管道 呈多贏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08:06:32  


中緬石油管道將提升中國的能源安全水平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訊/《大公報》今天張敬偉“中緬油氣管道呈多贏格局”。作者認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證實,中國與緬甸的油氣管道九月將全面開工。這將是繼海上進口、中哈石油管道與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後,中國第四大能源進口管道。這條輸油管道意味著中國能源多元化的成果,也有助於破解所謂的‘馬六甲困局’。”文章内容如下:
 
  中國能源交通線大都通過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據統計,每年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有5萬艘船隻,運載著佔世界運油量一半的原油及佔世界貿易量三成的商品。在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近140艘船隻中,近60%是中國的船隻,而且大部分是油輪。中國所需80%左右的中東石油靠這條航道運輸。一旦某個敵對國家控制了這條水道,中國就會被卡住永續發展的咽喉,這就是困擾中國的“馬六甲困局”。

             化解“馬六甲困局”

  這個困局的核心是能源問題,又牽涉到地緣政治的複雜因素。2004年以來,中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佔全球石油消費份額也從31%急升到全球半壁江山的程度。目前,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在2008年已接近50%,進口原油1.79億噸。破解這一困局,必須通過多元化的能源戰略來實現。

  一是建立中國的石油儲備;二是通過在泰國開鑿克拉地峽繞開馬六甲海峽。這些措施都有很多弊端,如都面臨著資金花費巨大的問題,最少的輸油管道也要耗費10億美元左右。還面臨著美國因素的影響,如即使能夠開鑿克拉地峽,因為美國和泰國是盟友也面臨著潛在威脅。如果中馬石油管道要通過第三國印度,中印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競爭的矛盾,也不現實。此外,上述應對之策還有氣候惡劣、地理環境複雜的難題,中國花費的成本和時間很難符合預期目標。

            促進西部大開發

  除了上述舉措外,中國還計劃修建石油、天然氣管道或鐵路。中緬、中俄、中哈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建設為最佳選擇。去年,中石油與緬甸政府和大宇聯合體在緬甸新首都內比都簽署了緬甸海上A1、A3區塊天然氣銷售和運輸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的簽署標誌著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全面展開。擬議中的中緬建跨境輸氣管道終於敲定藍圖,通過這條道路使化解中國的“馬六甲困局”成為可能。聯想到不久前中俄、中巴美元換石油計劃,以及利用金融危機國際原油價格下調增加石油儲備的努力,中國能源安全有了重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印韓緬四國協同合作的結果。這種多贏局面具有多維的可行性:首先,中、印、韓三國都是能源消耗大國,都有強烈的能源訴求,三方合作共建能源通道符合多方利益。其次,中緬關係良好,印度、韓國和緬甸也沒有歷史恩怨和現實矛盾。因此,四國合作在緬國境內建輸氣管道,形成韓、中、緬、印到印度洋的直通管道,既有助於中印韓三個經濟大國對緬甸的經濟奧援,促使封閉落後的緬甸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局。其三,此番中緬天然氣項目施展開之後,運送原油的中緬石油管道將更加受到矚目。

  謀劃中的中緬石油管道西起緬甸西海岸,途經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從瑞麗市進入中國境內,最後抵達昆明。作為配套項目,一座千萬噸級石油煉化基地將在昆明建設。這將有力地促進中國西部大開發。

          緩解東北亞矛盾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一旦這條通過緬甸的跨境輸氣管道順利開通,對能源苛求強烈的東北亞國家而言,要比通過馬六甲海峽節省大量的交通順運輸成本,緩解東北亞國家的能源危機。而在最近幾年,東北亞的中日韓三國在能源競爭中已經呈現出多敗俱傷的格局,除了讓俄羅斯待價而沽外,也引發東海區域的領土爭端。2004年6月,雖然在中國的牽頭下中日韓和東盟10國發表了亞洲能源合作的框架文件《青島倡議》,但由於三國過於倚重馬六甲海峽,因此能源合作的進展不大。中印韓緬共建跨境輸氣管道的共識,也有助於吸引日本的介入,使亞洲重要的經濟體形成能源合作的共同體,有力地紓緩了亞洲國家爭奪能源而產生的矛盾。

  就此而言,中緬跨境輸氣管道是一條促進亞洲主要經濟體繁榮的生命線,是一條和平管線,也使大國爭奪的馬六甲海峽減少了擦槍走火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