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中國經濟 須邁向均衡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09-11-14 11:56:54  


中國經濟需要導向均衡增長
  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訊/“在中國經濟駛入全面復甦軌道之後,宏觀經濟政策應結合‘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發展目標,逐步修正過往非均衡的經濟增長路徑,改變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逐步創造適應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經濟增長的相關配套條件,真正使中國經濟邁向期待已久的均衡增長軌道。”《大公報》今天登出章玉貴的文章“中國經濟須均衡增長”,文章內容如下: 

  日前公布的中國第三季度以及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已成定局。三季度8.9%的同比增幅即便在經濟繁榮年代亦是較為傲人的數據。預計第四季度的GDP增幅有可能接近10%。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幅已達7.7%的基礎上,全年完成保八的既定目標幾無難度。因此,以年度考核指標衡量,中國經濟在這一年裡的表現肯定是相當優秀的。

        期待一攬子轉型方案

  再過一年,中國將迎來經濟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毋庸置疑,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尤其是“十一五”以來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無論是規模還是對世界影響,都邁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預計明年中國就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不過,像中國這樣一個年GDP已近5萬億美元的巨型經濟體,如果不能建立一個能使經濟保持持續活力的增長機制,不能有效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在經濟困難時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來對經濟進行“熱啟動”,只會使業已失衡的經濟平添更大的轉型成本。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一定要通過系統性的政策設計與有效的執行力來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以期將經濟增長的下一個周期建立在結構均衡的邏輯起點上。

  基於此,筆者建議,作為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負有政策設計與協調重任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其他有關部門,理應在鏡鑒往昔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集中海內外真正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人與有關市場人士的智慧,通過周密論證,拿出一套關於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整體性框架來,以徹底摒棄資源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範式。將中國經濟由目前的不可持續、不均衡的資本與外需驅動的發展軌道,切換到依靠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規模報酬遞增的發展軌道來。

                   切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提高投資質量和資本積累有效性的階段。中國在人均收入水平尚處於中下等階段時就過早地進入資本深化過程,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來更加有效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技術進步與技術應用方面進展相對滯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資本投入、大量消耗資源。其結果,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增長率低於長期增長潛力,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明顯下降。

  有關研究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在1978年至1995年期間經歷了一個TEP高增長期,而在1995年以後卻處於低增長期。其變化的顯著特徵是,技術進步速度緩慢,技術效率有所下降。儘管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TEP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來判斷經濟增長的質量,但是從增長的階段性意義來看,中國主要依靠資本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尤其當中國的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中國經濟的增長率肯定會像發達國家那樣經歷增速下降。

  因此,從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出發,既要積極提高勞動力與資本積累,更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資本積累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勞動量增加和生產率提升的影響。例如,如果生產率提高了,企業收益就會增加,因而使資本積累加速。另一方面,如果勞動者增加,平均工資也就隨之降低,使企業可以通過設備投資來進行資本積累。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可以說是勞動投資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制度改進技術創新並舉

  “十二五”期間,中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首先,必須盡快破除制約改革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著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要加強法治建設,以約束政府和“經濟人”的行為。防止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保護產權和合同、法律的執行,維護市場競爭。通過完善法治,強化責任政府,營造一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

  其次,應以制度改進促使投資結構由政府主導型向民間主導型轉變。中國在依靠技術進步提高投資效率的同時,迫切需要通過制度改進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政府亟需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通過銀行與稅收政策的改進,在擴大民間投資渠道的同時,減輕民間投資負擔。若如此,則被壓抑已久的中國民間投資熱情將大大釋放出來。

  第三,應該加大研發投入,促進國內低成本的技術轉移,提高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在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共識下,政府亟需積極營造條件使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市場主體的普遍行為。引導企業在承接世界產業結構與技術轉移、加強與國際領先企業技術合作的基礎上,加大對戰略領域的關鍵技術投資,以高水平的自主創新引領產業結構升級。

  最後,通過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增加公共服務投入,形成利於擴大內需的政策組合,實現共享式經濟增長。而作為配套支持條件,有關方面必須切實改變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解除各級各地官員的GDP情結。寧可拿出一部分財政補貼來承擔經濟轉型過程中失業率增加的成本,也要創造條件為經濟轉型掃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