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與破滅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0-03-20 10:43:45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訊/這個故事發生於1985-1990年,當時日本正處在改變增長模式、轉變發展戰略、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這個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毫無疑問,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原因是複雜的,包括制度、結構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義,泡沫經濟是指大量過剩資金追逐相對稀缺的投資機會而造成的資產價格膨脹,因此這個故事將主要在宏觀經濟層面展開。 

  要說明日本泡沫經濟的生成,還需要從日元升值說起。雖然從本質上講,日本泡沫經濟與日元升值是兩個不同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於二者出現在同一時期,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因而產生了複雜的聯繫,以致使一些輿論誤讀了它們。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貿易差額的變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對美國經濟實力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正為“滯脹”所困擾,1980年,美國的通脹率為13.5%,失業率為7%,經濟增長率為-0.2,財政赤字為738億美元,貿易赤字為150億美元。為了克服“滯脹”,里根政府以減稅為核心,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市場,導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對其他10個發達國家貨幣的多邊匯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擴大了美國貿易赤字。1980-1984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15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1985年,日本對外淨資產為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更深層因素是,二戰後,美國曾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元成為“超級貨幣”;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美國,美元開始衰落。1980-1985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平均約為0.4%,日本約為3%;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1.5%,日本約為4.8%。 

  也就是說,到1985年,日元升值與美元貶值都已經無法避免。實際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過程已經開始,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只是加快(而非啟動)了這一進程。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日本貨幣政策曾經失去平衡,出現過三次重大失誤。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史稱“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日元升值蕭條”的時間很短,僅僅是日元升值後市場的自動調整,當年年底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但是,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日本政府對“日元升值蕭條”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一次失誤。 

  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美國、聯邦德國等相繼提高利率,日本銀行也準備升息。恰在此時,1987年10月19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災”爆發。在西方國家的聯合干預下,“黑色星期一”僅表現為一種市場恐慌,並且“黑色星期一”之後,人們原先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為樂觀情緒所代替,各國經濟均出現了強勁增長,但日本經濟的災難卻由此開始。 

  當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銀行提高利率,資金不能及時向歐美市場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蕩,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日本政府也擔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推動日元升值,引起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以較低的利率來增加國內投資,減少儲蓄,縮小經常項目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變,一直到1989年5月份日本銀行才提高利率,這時距離“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距離日本實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經27個月。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二次失誤,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誤”。因為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1985-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東京、大阪等6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3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5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6%。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衰退。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第一,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係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係。 

  也就是說,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我們需要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