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門協議的務實手法有可能被扭曲申述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09:00:12  


 
  在兩岸談判已經走上正軌後的今天,我們回顧“金門談判”的歷史,仍有重大而積極的意義。這次商議能夠順利進行,主要是兩岸有關方面在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陸方面的底線是:一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能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二是討論私渡遺返問題只談今後怎麼辦,不談過去誰是誰非;三是談得成就,談不成就算。這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爭議,達到快速解決問題之目的。而台灣方面開頭時卻意圖摻入政治因素,包括要使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的稱謂。但也是為了達到快速解決問題之目的,而沒有堅持下去,最後用的是“兩岸紅十字會組織”的表述方式。

  不過,馬英九在紀念“金門協議”簽署二十週年的活動中,所強調的“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追求雙贏”,似是另有所指。那就是呼籲北京“正視現實”,亦即正視兩岸分立現實、深化互不否認的默契,在此基礎下,才能“求同存異、續創雙贏”。也就是說,馬政府是要藉著紀念“金門協議”簽署二十周年,來強調北京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倘若北京不能公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既然這個“政治障礙”未能消除,那麼,在今後可預見的時間內,兩岸都不可能進入政治對話階段,仍將是堅守“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節奏,但這個“後”,必須是以北京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為前提。

  這就可能是馬政府所要的“金門協議方式”:如果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就只能是談事務性、經濟性、技術性的問題;如要談政治議題就必須正視及承認“中華民國”這個“現實”。這也正是馬英九提出“正視現實,求同存異”,而大陸方面卻從來不提“正視現實”而提“化異求同”的原因。馬英九的“正視現實”,其實就是正視“分裂分治”,尤其是“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現狀。既然兩岸在政治方面的分歧依然存在,因而政治談判時機還不成熟,尚需時日。這也是現實,需要雙方共同面對,不容回避。由此可見,馬政府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將在政治上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維持台海現狀的方針,但在經濟上卻將加快推進“ECFA”的合作步伐,並希望能借助“ECFA”促使台灣經濟重新起飛,提高馬英九連任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