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需要新戰略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2-02-22 08:15:23  


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會見尼克松。
  
  當前美中之間成不了戰略夥伴的最大障礙是兩國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冷戰已經結束20多年,但兩國抱有冷戰思維的人依然大有人在。不少美國人擔心共產黨執政的大國崛起,勢必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顛覆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許多中國人認定美國處心積慮地遏制中國崛起,批評中國必定帶有險惡用心。 

  這種零和思維和陰謀論調在中國國力迅速壯大,美國絕對優勢削弱的今天愈演愈烈,尤其是美國更加憂慮所謂的“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將取代“華盛頓共識”和“西方模式”。 

  美中兩國恰恰又代表了東西方兩種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基辛格博士在其新著《論中國》中指出,美國的例外主義是一種傳教式的,他們認為美國有義務將其價值觀傳播到全世界;中國的例外主義則是文化上的,所謂“中央帝國”的文化對“附屬國”具有普適性。基辛格日前在歡迎習近平時又指出,美國人傾向於相信,每個問題都有解決方案,每個解決方案很快能取得成效;而中國人相信每個解決方案之後是新問題的開端,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解決問題過程。文化的不同,帶來處理問題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兩國信任感缺乏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40年前,為了地緣政治的需要,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以反共著稱的尼克松都能打破堅冰,與毛澤東握手,並被毛澤東稱為“朋友”的話,在共同面對金融危機、經濟低迷、能源枯竭、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核擴散、環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重大挑戰的今天,美中兩國有什麼理由不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突破意識形態的窠臼,攜手應對共同挑戰呢? 
 
  習近平日前在美國提出中美應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他呼籲“寬闊的太平洋足夠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基辛格在其《論中國》中甚至更大膽地提出了“太平洋共同體”的概念,雖然實現起來並非朝夕之功,但一個有美中共同參與的“太平洋共同體”,無疑將給亞太地區帶來更大的和平與繁榮,是值得美中和所有亞太國家努力追求的目標。當然,這個共同體要成功,應當是基於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 

  美中兩國要跨越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的鴻溝並非輕而易舉,需要拿出智慧勇氣,拿出戰略眼光。最早提出“北京共識”概念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強調,隨著中國成為更成熟的國家,現在已經到了重新考慮中美關係,建立真正基於信任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時候了。這需要決策者有基辛格和周恩來那樣的既有歷史性,又有前瞻性的創造性思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