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平原:如何建立中國大學的獨立與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12-05-17 12:12:17  


 
  10年前,我在台灣大學教書,推薦一台大中文系畢業生到北大念研究院。這學生興衝衝來了,可一個月後“打道回府”;問她為什麼,回答是:“剛到北大很興奮,清晨散步,未名湖邊書聲琅琅;不過仔細聽,怎麼都是英語?要學英語,我幹脆到美國去。”

  3年前,南方某大學下決心奮起直追,希望我幫助物色一外國教授,據說待遇很優厚。開始我很在意,覺得這是好事,應該玉成;可私底下的叮囑,讓我心都涼了“最好不是華裔,要一看就是外國學者。”這哪里是挑學者,分明是選演員,才這麼看重“鏡頭感”。

  兩年前,我指導的博士申請某名校教職,得到的答複是:學校統一規定,只有在外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者可直接入職,本國大學培養的博士,再好也只能先當博士後。今年畢業的博士生,因到哈佛大學進修過3個月,求職時,總被問及他在哈佛跟某某教授學到了什麼“真經”。學生很誠實,說僅僅談了兩次話,合起來不到3個小時。為什麼不關心在北大的4年苦讀,而專注於那蜻蜓點水般的“訪學”?

  這不是三五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風氣使然。記得我們曾嘲笑台灣的高等教育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曾幾何時,我們也變得如此不自尊、不自愛?

  為了配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培養各行各業拔尖的創新人才,國家留學基金於2007年設立了“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每年選派5000人,“攻讀學位”與“聯合培養”各占一半。選派的對象,雖以理工科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也占了15%。這當然是大好事,我舉雙手贊成。北大因地位特殊,每年送出去200人左右;中文系實力雄厚,每年也能爭取到八九個名額。

  但說實話,作為中文系主任,我內心很糾結,也很困惑既為我們的學生很有競爭力而自豪,也擔心此乃“為他人做嫁衣裳”。教育部有“博士生兼招補償辦法”,即選派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後,有關學校/院系可補充相應數量的博士生招生名額。問題在於,優秀的生源就這麼些,若都送出去了,豈不十分可惜?經多次協商,教育部答應給北大、清華特殊政策,沒有卡死1∶1的比例,送出去的學生中,“聯合培養”遠高於“攻讀學位”。

  我必須考慮學生的立場,不敢像年少氣盛的胡適那樣,撰寫《非留學篇》(1914年1月),說什麼“留學之政策,乃以不留學為目的”。因我深知,國家派遣大批留學生,此舉對於中國科技、教育、學術、文化的前景,影響十分深遠。但青年胡適的說法,也並非毫無道理:“留學之目的,在於為己國造新文明”,故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辦好本國的大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