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文革《二泉映月》被禁 因美國人叫好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2:08:06 |
中國江蘇網日前登載文章“中央樂團在文革:《二泉映月》被禁因美國人叫好”: 1,是技術人員,還是藝術家 要理解中央樂團的歷史,不能把目光僅僅停留在中央樂團保留建制的40年歷史當中,從源頭處去尋找中國現代交響音樂的草創之路,在發展中去理解中國作曲家的一系列管弦樂作品,才可能真正明了中國知識分子近百年來為現代文明建設所做出的努力與掙扎。而周光蓁的探究,也就從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交響樂萌芽開始。 1946年5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刊出了一份“中央管弦樂團”招考團員的公告,公告中表示該樂團的宗旨,是“培養管弦技術人員及訓練軍樂技術人員”,名額則包括弦樂和管樂各25人,合唱隊20人,樂團團長賀淥汀。兩個月後的7月17日,樂團正式成立,並舉行音樂會紀念聶耳逝世11周年,出席者包括朱德、徐特立、王明、陳伯達等,規格頗高。 樂團大提琴手李剛曾經回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樂團,是中國共產黨自己出錢、出力、出人創建的第一個直屬中共中央的樂團。”至於樂團的演出任務,則包括秧歌劇、新歌劇、京劇、曲藝。中央管弦樂團當時也曾經與美國軍事觀察員聯誼,合作演奏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其中大提琴手便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指揮大師李德倫。 中央管弦樂團1948年改組為“華北人民文工團”,活動的時間不過短短兩年,但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特別是樂團的定位,一是樂師“技術人員”的身份,一是樂團以群眾活動、宣傳活動、外交活動為主要的演出任務,在之後的交響樂團發展進程當中,留下了相當深刻的烙印。 事實上,雖然樂師的定位是“技術人員”,但當時有些人恰恰是不太尊重演奏技術的,出自“上海音樂”的科班生李德倫就曾經對樂隊在訓練時愛理不理的態度相當不理解。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