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自貿區將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15-01-08 09:30:33  


 
  邵宇:上一輪全球化3.0的過程中,主要是新興經濟體從發達國家收集SDI(直接投資),再開辦工廠進行生產,中國以前的模式就是如此。然後,中國再把積攢的大量外匯儲備投在比較廉價的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上,顯然這樣一個結構並不合理。

  目前的全球化4.0版本,中國必須是以自己的市場或者需求作為整個循環的起點,同時到美國去購買技術,到歐洲去購買品牌,到非洲或者拉丁美洲去購買資源,使得自身掌控資源,並優化投資獲利能力。這樣才真正實現本質的提升。從政府的角度看,這是戰略上的變化。

  問:發改委為何在2014年年中的節點放開對外投資限制,是否僅為了配合“一帶一路”戰略?

  邵宇:其實是主動適應這樣一個趨勢。對外投資,特別是民間的,在金融危機後就慢慢興起,國家的海外投資也同步發展,特別是去年的動作比較大,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改委的文件我認為是水到渠成,承認民資所進行的嘗試和拓展,並表明官方是鼓勵和支持的。民資進行商業的投資,政府做偏基礎的投資,形成效益最大化—國家和民間這兩股力量,走到一起形成合力。

  現階段談盈利過於奢侈

  問: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2014年12月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項目3/4是盈利,或保持盈虧平衡;但不少經濟學家卻認為,中國企業有一半的海外投資是不盈利的,你怎麼看?

  邵宇:其實,現在去談盈利可能過於奢侈,因為畢竟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還沒有太長的時間。對世界各地商業、文化、法規法律的適應都需要時間。說白了,現在還處於交學費的階段,並且很難逾越這個階段。

  任何一個國家的投資,在第一階段都是這樣,先學習,把學費交足了,自然就會盈利。所以,在這個階段去苛求很多盈利並不現實。政府和民間都應當保持平衡心態。

  問:那麼當前這一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目標應該是什麼?一家企業走出去是否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邵宇:企業現在更多的是獲取市場、核心技術以及學習外資管理的經驗,無需渴求大規模的盈利。

  成功走出去,一是財務上,比方說交學費是否交得越來越少,每次學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是不是夠多,同時這些經驗與原來的企業系統協同的能力如何。比如李書福投資了沃爾沃,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不看好,但如果有新的車型下線,並能夠在全球生產,且銷量能夠合理增長,那學費交得就劃算。不可能一進入新的市場和領域,就會有成效。

  問: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去注意哪些問題呢?

  邵宇:關鍵在於認清自身學習曲線的位置。現在企業整體處於走出去的初期,學習曲線比較平緩,這時更需要做基礎工作。政府、民間部門甚至包括商會、協會,要付出的成本都是比較高的,但收獲卻比較小。經歷這一過程後,比如兩年之後,基礎設施及與這些國家或者當地法務部門打交道的經驗,都有很多成熟的案例積累。那時學習曲線就變得比較陡峭,只要有一點投入,就能比較快得到收獲。我預測還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中國的特點是,對任何行業的接受,前段都有一個醞釀期。任何一個產業到中國,人們把它完全學會、掌握技術、擁有競爭力,不會超過十年,現在已經過去四五年,因此我認為,再過兩三年就能看到收獲了。

  問:對外投資並非近年才興起,商務部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對外投資就有21億美元的規模,為何說我們仍處在走出去初期呢?

  邵宇:我們對外投資的歷史的確很長。如果從非洲坦贊鐵路算起來,有幾十年。但是每一波的對外投資性質都不同,當年是為幫助亞非拉兄弟;進入到全球化3.0的時候,中國吸收海外直接投資,發展到有一些過剩產能需要轉移時,開始對海外的品牌有了初步的訴求。金融危機後,大家都認為遇到了比較好的抄底機會,於是對外投資開始呈量級的穩步上升。

  現在,滿足中國全球配置資本的需求、訴求上升為希望擁有優質品牌、希望將中國的供應鏈和價值鏈全球打通—全球化是不斷升級的過程,對國內企業來說,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