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振興東北關鍵在革除體制機制之弊

http://www.CRNTT.com   2016-04-29 08:20:28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26日對外發布。意見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全面振興。

  京華時報發表特約評論員徐立凡文章表示,振興東北時間表的提出,意味著經過10多年的探索,自2003年啟動的振興東北戰略,有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和操作路徑。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的部署:加快國企改革、興辦民營銀行、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等,旨在通過改革帶動新經濟發展,增加東北經濟的“造血”功能;專項解決廠辦大集體等歷史遺留問題、規劃建設東北地區沿邊鐵路、向東北地區傾斜性投放企業職工養老金等,旨在通過財政的傾斜輸入為轉型提供緩衝,防止轉型造成民生陣痛;將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等打造為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管理體制的先行區等,旨在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探索能夠適應東北經濟轉型,能夠與市場完全對接的經濟治理方式。

  這些部署既考慮到了東北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實,也借鑒了世界標誌性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經驗和教訓。英國伯明翰、美國東北部銹帶地區、德國魯爾地區,都曾經歷“繁榮B沉淪B轉型”的演變過程。從這些老工業基地的轉型過程可以發現,中央實施傾斜性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硬環境必不可少。而能否轉型成功,則決定於是維持舊發展模式和思維慣性,還是抓住機遇促進多元化發展。

  振興東北不缺乏機遇。國家層面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製造2025”等計劃,為東北充分發揮既有優勢,提高傳統競爭力提供了新的驅動力。此外,“一帶一路”戰略為東北經濟融入環太平洋經濟圈和亞歐經濟圈,並發揮關鍵的節點作用提供了操作空間。從發展環境、經濟空間、經濟資源的豐富性等方面看,東北的機會都不亞於沿海地區出口型經濟發育之時。

  文章稱,不過,東北地區也存在不少制約轉型和發展的因素。資源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環境透支,舊賬較多等,讓東北背負了沉重包袱。特別是,沒有建立起與市場相匹配的體制機制,計劃經濟思維慣性強大,加重了東北經濟之“銹”。

  文章指出,振興東北不能只靠中央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放、發展民營經濟和新產業等硬件建設,關鍵還要看能否強化軟環境建設,革除體制機制之弊。過去,基於重工業基地和過高國企比重建立的經濟管理體制,該破除的需要破除,妨礙民營經濟和市場體系建設的思維慣性,該更新的要更新。相對而言,硬件建設有成熟的規劃和投入經驗,而軟件建設則更多需要自覺探索、自我革命的勇氣。可以說,振興東北時間表的提出,也為破除舊束縛舊思維,建立起能與市場完全對接的體制機制提出了時間表。

  建立與市場對接的體制機制,指向的就是從國企改革破題,帶動地方社會和經濟治理方式的變革。這是振興東北的主要命題。變革越果斷,民眾的預期越明朗,社會資本的配合度越高。能否出現這種協作效應,盡早收獲變革紅利,不僅是東北的待解命題,也是全國改革的共同命題。

  振興東北,關鍵還要看能否強化軟環境建設,革除體制機制之弊。振興東北時間表的提出,也為破除舊束縛舊思維,建立起能與市場完全對接的體制機制提出了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