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振興東北——辦法總比困難多

http://www.CRNTT.com   2016-08-26 07:12:47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東北三省最近兩年經濟表現均在全國各地區墊底,如2015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為3.0%,吉林為6.5%,黑龍江為5.7%,今年上半年統計數據也顯示,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分別是-1%、6.7%和5.7%。雖較一季度均有所回升,但與去年相比,黑龍江和吉林變化不大,遼寧卻落入負增長區間。此番數據一經公布,立刻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有人據此認為2004年開始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下簡稱“東北振興戰略”)已遭失敗,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又在唱衰東北。

  環球時報發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張新文章分析,應當如何客觀地全面地看待東北經濟當下的困境?又當如何積極地有效地應對振興東北面臨的難題?

 “振興東北失敗論”過於片面

  文章認為,首先,應從多個視角看待東北經濟的現狀。東北地區目前確實處在增長困局之中,但很少有人看到,2013年以來,遼寧和黑龍江固定資產投資分別下降28.6%和11.1%,而經濟增長未出現負增長,已屬來之不易,表明仍具有內在的經濟活力和動力;與此同時,兩省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仍在增長,相對2013年,兩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8.0%和16.9%,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增長15.0%和11.3%,更是高於經濟增長率。只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居民收入與消費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還在改善,就不能視為東北振興失敗。確切地講,只能說東北振興並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企望速勝,更何況一個地區發展受到制約或挫折也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應當換位思維,從東北人民和幹部的視角出發,為他們破解發展難題,出謀劃策。

  其次,需從全球視野審視東北經濟面臨的困難。東北經濟的困局也是世界新興經濟體發展困局的一個縮影。東北地區資源豐富,具有資源禀賦優勢,但是長期偏重傳統資源密集型產業,產業轉型和企業轉型相對緩慢,只要國內外大宗原材料或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可預”“不可控”的“外部衝擊”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出現結構性下行。這種情形並非東北特有,從全球觀之,大宗商品全球價格下跌後,凡是主要依賴全球性、可貿易原材料的國家,如俄羅斯、沙特、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甚至加拿大、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率都出現大幅下滑,其中2015年巴西經濟增長率為-3.85%,俄羅斯為-3.73%,委內瑞拉為-5.7%,阿根廷為0.5%,加拿大為1.1%,澳大利亞為2.26%。這就是說,東北困境其實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惡性現象。的確,對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成也在汝,敗也在汝。這就是為什麼東北地區更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突破東北困局的根本出路。

  再次,需從辯證角度看待東北經濟轉型的契機。過去幾輪“東北困局”都與過剩產能有關,雖然之後市場對鋼鐵等原材料的需求上升緩解了當時的困境,但客觀上也拖延了東北地區的戰略轉型。當前的“新常態”反而有利於倒逼東北加快轉型的步伐。事實上,東北地區電商和服務業等領域增長很快,高端裝備製造、機器人、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產值增長都在10%以上,只是因為傳統工業在當地經濟結構中比重太大,這些行業還未成為拉動整個經濟新的火車頭。

  因此,根據經濟增長率指標,就判斷東北振興失敗的論點過於片面。近十多年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綜合指標均有所上升,經濟社會發展、結構調整、改革開放等也取得了相當成績,即使是經濟增長率最低的遼寧,也進入了人均GDP“一萬美元俱樂部”,而在十年前的2005年只有2367美元,屬於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與全國、甚至在不同行業和區域內部相比,東北地區分化比較明顯、困難比較突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如工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傳統工業比重下降、新興工業比重上升,其調整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轉型速度還是滯後於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東部地區。這就需要多給東北一些時間、多創造一些機會,鼓勵而不是嘲弄、幫助而不是貶低這些正在發生的重大轉變和轉型。我們也相信,東北轉型將取得令人驚喜的成效。

  充分把握外部機遇、激發內部活力

  文章表示,“東北困局”表面是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深層次原因則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影響過深,另一方面發展動力不足,長期體制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新一輪的東北振興規劃不僅延續2004年以來的主線和目標,還要更加注重把握外部的發展機遇、激發內部的改革活力。

  其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創造內外開放優勢,拓展東北發展經濟空間。東北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與全國以及東北亞做到了交通地理“互聯”,還需要加快實現經濟產業市場“互通”。“十三五”時期,中國已經提出“4+3”的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即以三大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一路一帶”和長江經濟帶)為支撐,四大經濟板塊(東、中、西、東北)相互貫通、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東北可以更好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發揮自己獨特地理優勢,占據未來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大戰略中的重要位置,以京津冀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依托,利用國內、國際互聯互通,實現區域內一體化、區域外一體化、國際一體化,尤其是建設面向俄羅斯、日本、韓國三大經濟體的國家合作平台,進而推動地區經濟增長、貿易增長、創新增長。

  其二,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積極打造先發優勢,提高振興東北增長潛力。國家發改委近期提出東北振興規劃方案,明確2016年至2018年的137項重大任務,還提出交通、能源、水利、工業、農業、城鄉建設等領域127項重大項目。這將有助於提高東北的發展潛力、降低發展成本,尤其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更有利於東北利用基礎設施溢出效應、技術應用溢出效應,使得東北地區更有效地吸引各類人才包括國際人才,培育吸收、引進和自主創新的先發優勢,使創新真正成為東北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

  其三,激發內部活力,是振興東北經濟的關鍵。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將深入實施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明確了加快市場取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還必須加大市場化改革的主觀能動性,樹立市場的“契約文化”和勞動力流動的市場思維,培養市場競爭文化,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大力開展和積極鼓勵創業創新,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組織實施好若干重大民生工程。

  實現東北全面振興要打一場持久戰

  文章指出,實現東北全面振興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至少在20年以上的時間(2006-2025年),因此對東北未來一段時期的較低增速要保持足夠耐心。困境考驗改革的耐性,但更考驗解決困難的決心和方法,國家和人民是振興東北最重要的條件。

  國家支持是東北振興的堅強後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到東北三省調研,他明確提出,“轉方式調結構是苦幹出來的,而不是硬等出來的。要把政策轉化為行動,全力打好攻堅戰。”為此,國務院等發布了一系列針對東北地區的重要文件,國家發改委和有關部門針對東北的具體問題,正在制定和部署新一輪的振興規劃,出台更具針對性、更有實用性的支持措施,加快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支持和推動東北地區通過改革和開放來重振雄風。

  人民創新是東北振興的根本動力。東北不僅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從國際視角看,還相當於一個世界大國人口體、經濟體。2015年東北的總人口規模達到了1.09億人,這是東北振興的根本動力,也是東北振興的直接受益者。根據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數據來看,東北總人口已經超過世界第十三位的大國(菲律賓1.01億人),GDP(匯率法)總量達到8693億美元,相當於菲律賓GDP總量(2920億美元)的近3倍,人均GDP 7975美元,也相當於菲律賓3倍(2875美元)。我們相信,東北1.09億人民謀發展、謀創新、謀創業的積極性和潛力,再加上全國13億人民同心合力相助,一定能推動東北再次振興。那種對東北振興持有停滯的論點、悲觀的觀點、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只有堅持發展的論點、樂觀的觀點、大有作為的觀點,才是看待東北振興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