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智庫:《馬關條約》 影響現今東亞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6-10-20 00:28:38  


 
  《馬關條約》掩蓋日本竊取中國領土釣魚島之實

  由中國人命名的釣魚島,為中國台灣附屬之無人島,與“琉球”古國沒有任何關係,它在歷史上是作為中琉航線上的航標而存在。日本於1879年單方面吞併琉球後,又確定了一系列的“外島嶼佔領計劃”,釣魚島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時,日本第一次想建立“國標”,將釣魚島納到領土之內,但懾於清政府的威力,沒有敢具體實施。1890年第二次提出建立“國標”案,後來不了了之。1893年底時,第三次提出建立“國標”。此時正值日本準備發動甲午戰爭之際,日本政府積極回應,趁著甲午戰爭勝利之際,於1895年1月14日以內閣決議的方式,偷偷將中國釣魚島竊取。戰後,釣魚島被裹挾在“琉球”領土中,成為美國沖繩基地的打靶場。而美國為籠絡日本,爭取核武器過境或停靠日本美國基地,暗通款曲,竟將中國的釣魚島,於“琉球返還”之時,作為琉球的一部分,賜給了日本。此後在全世界保釣運動及中國的反對下,美國又說只給日本釣魚島的行政權。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美國為遏制中國,將釣魚島作為籌碼,慫恿日本“買賣”釣魚島,使中日關係跌落到戰後的最低谷,來坐收漁人之利。

  台灣的割讓使中國“南洋事事掣肘”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清朝在台灣統治長達二百多年之久。台灣處於中國東南海上,是中國走向海洋的戰略要地,它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更具戰略地位。但從地緣上講,台灣也是日本以琉球群島為終點的島鏈上繼續延伸的一部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確定的第二塊領土目標。《馬關條約》對台灣的割讓,是兩岸長期分離的原因,而日本殖民佔據台灣,更為後來侵略中國的“大東亞”戰爭奠定了關鍵的一步。戰後因各種原因,台灣沒有回歸到中國的懷抱。台灣的割讓,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及傷痛。兩岸長期的分治,使“台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日本牽制中國的“利器”。張之洞之遠見“若為敵踞,南洋永遠事事掣肘”之卓識,今天我們時時感受得到。

  日本控制吞併朝鮮為南北分裂的原因

  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在歷史上一直是朝貢體系下一個獨立的王國。日本早在豐臣秀吉之時代,就曾出兵公開侵略朝鮮,後在明朝的支持下得以復國。染指朝鮮的野心形成了日本明治維新後所謂的“征韓派”,朝鮮半島成為繼琉球、台灣之後第三塊領土目標。1874年日本謀取到吞併琉球的口實之後,馬上開始著手染指朝鮮。甲午戰爭就是因日本想獨霸朝鮮而爆發的。《馬關條約》迫使朝鮮完全脫離朝貢體系,完全淪入到日本軍國主義手中,此後日本一步步以改革為名,將朝鮮變成其日本附屬的殖民地。戰後由於各種勢力的鬥爭,使本應當獨立的朝鮮形成南、朝鮮,至今依然處於分裂的現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