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統一不能從歐美國際政制找答案

http://www.CRNTT.com   2008-11-28 13:27:18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登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的文章“回歸比主權更深刻的民族統一”。作者認爲“當前兩岸交流的突破,是歐美國際政治體制所難以理解的發展,則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似乎就也不能停留在歐美的國際政治體制中找解答。” 
 
  民進黨下台後,兩岸和解取得了極大進展,世界各國同慶之聲不絕與耳。但是,中國的統一則似乎遙遙無期,台獨勢力坐大的趨勢以及台灣民衆對統一疏離的趨勢,反而日益明顯。

  陳雲林來台簽署四項協議,兩岸間的社會、文化與經濟交流前景無窮,但同時卻引發台獨激烈抗爭與馬英九重申台灣主權。可見,和解未必有利於統一,交流更非不利於台獨。對統獨問題的思考,應該另辟蹊徑。

  秘魯APEC峰會甫落幕,兩岸領袖“連胡會”的餘音卻繞梁不絕。打開歷史新猷的楔子隱約出現,露出某種把中華民族的統一問題與台灣人民的台獨悲情脫鈎的論述起頭。

  絕大多數台灣民衆固然願意兩岸和平發展并參與正常交流,他們在政治上對統一所抱持的疑懼態度,已經因為統一可能性升高而被強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矛盾心情有歷史的基礎,也有現實利害考量。民衆在與大陸交往過程中不斷被有心人士提醒,交流就是在向彼岸臣服,基於他們長期懷有台灣在大陸面前備受委屈的直覺情緒,容易煽動。

  因為煽動台灣人民悲情而可以贏取台獨選票或轉移不良視聽的台灣朝野政客,則不斷擺出不惜與大陸對立的姿態。

  顯然北京目前沒有急於統一的日程表,故擺脫台獨糾纏,抓住發展際遇,深化改革,才是正途。但另一方面,北京也沒有容忍台獨予取予求的政治空間,倘若事情愈拖下去,縱使改革不斷,交流不輟,但卻因為台灣內部形勢愈漸不利於統一,則台獨將成為日後更大且更難處理的包袱。

  如此看來,面對兩岸民間水乳交融與台獨隱然蔓延的局面,過去以領土主權界定中國統一的框架已經不敷因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