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農業 金融海嘯下的變化與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09-10-16 10:57:57  


 
                 三、台灣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建議 

  (一)輔導農產品出口,縮減農產貿易逆差 

  多年來,台灣農產品滯銷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只要當期價格相當不錯,而後幾年就會有大批農民一窩蜂改種此作物,導致產量大增,價錢跌得慘兮兮。儘管如此,良好品質與優良技術一直是台灣農產品最大的競爭優勢,面對國內產量過剩的農產品,政府應輔導農民們建立自己的品牌與技術與他國區隔,協助農民解決包裝與運送的問題,外銷至國外各地,達到產銷平衡,亦可解決台灣農產品長期貿易逆差問題。 

  (二)推動高科技農業,加速產業升級 

  台灣生產之農產品種類多,但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較高,若要在國際市場與他國競爭,應朝向精緻與科技化發展。台灣農業生產技術在全球堪稱數一數二,更不輸日本、美加、澳洲等其他“國家”,有少部分的高科技業工程師在金融海嘯後遭到裁員、放無薪假,選擇回到南部務農,此非大材小用,反而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來研發高品質的蔬果、生技健康產品,進行研發與創新,加速台灣農業升級,使得台灣農業走向精緻化、科技化的現代優勢農業。 

  (三) 注意原物料波動,影響國內農產品銷售
 
  自2006年起因氣候不良及能源帶動需求,使得全球糧食供需失衡,提高國際稻米、玉米、小麥等主要穀物價格,並且帶動國內物價上漲。政府務必隨時關切國外原物料價格高漲,對國內物價的波動。同時,對於農產品的產銷均衡以及糧食安全都應有所對策。另外,現有之休耕補貼制度可加以檢討與改善,增加農民耕種意願,提高糧食自給率,可降低國外原物料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價格的影響。 

   (四) 農業企業化經營,提升競爭力 

 台灣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耕作缺乏經濟規模,每位農民平均耕作面積僅約1公頃,單位成本高,再加上國外石油價格以及肥料價格上升,使得國內生產的農產品在價格上較國外高,競爭力下降。因此,除了在農產品的品質和技術提昇之外,政府應積極整合各地農民組織、產銷班與農民團體,擴大經營規模,讓台灣農業朝向大規模企業化經營,降低成本與提高附加價值,提高台灣農產競爭力。 

                   四、結論 

  加入WTO後台灣農業進入國際化全球競爭的時代,亦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兩岸經貿市場的流通與合作,台灣農產品透過了行銷與技術合作在全球慢慢拓展開來。 

  然而,在過去加入WTO後,台灣經歷降低進口關稅及補貼等保護政策衝擊,現在亞洲各國透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對台灣出口產生了限制與排擠,顯現了台灣更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因此,政府應加速推動農產品科技化,並且整合農企業團體,達到規模經濟,持續提供台灣農民在國際貿易市場的協助,提高台灣農業之國際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