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民眾消費與儲蓄行為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0-02-25 11:02:25  


 
                      叁、社會經濟觀點

  一、高消費時代來臨

  過去幾十年來經濟成長,表面上似乎台灣民眾所得也有所增加,但是扣掉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等因素後,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卻反而下降了。這就充分反映出高消費時代的來臨,以房地產來看,根據“主計處”公布的最新家戶收支調查推算,2008年台北市的購屋所得比上揚到9.59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大台北地區以外的各縣市,房價所得比大致維持在3倍左右的水準。所謂的購屋所得比,是以各地平均30坪的房價,再除以當年家戶全年可支配所得,也就是說,在台北市全家人要9.59年不吃不喝,才可能買到一間中古屋,其它縣市也要不吃不喝至少2至5年不等的時間。

  高物價水準讓一般固定所得條件的民眾吃不消,大半生的積蓄就用在買房子、買車子,更不用說休閒旅遊,及下一代的養育基金等龐大的開銷。為了未來能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就只好繼續努力工作,忍受高物價時代所犧牲的代價。

  二、貧富差距擴大

  根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1998年台灣最富有的5%與最窮的5%相差32倍,到了2007年這項所得差距攀升到62倍,所得分配差距愈趨嚴重。不僅如此,這十年來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成長5.49%,如果以五等分位來看,十年來最低所得組的所得僅增加0.41%,幾乎沒有成長;而最高所得組成長8.18%,十分可觀,顯示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有錢的越來越有錢,窮人還是一樣窮,這種M型社會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沒有存款或存款不足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

  三、弱勢族群僵化

  貧富差距擴大,主要是富人所得成長迅速,窮人所得卻成長緩慢,長年累積下來的差距。窮人為何所得成長緩慢,最大的原因是工作條件難以改善,受限於本身的弱勢競爭力,即便轉換工作也難以改善經濟生活的困境,難以翻身。這些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對現狀感到無力,又找不到出路,形成僵化的現象,永遠都在社會的最下階層中。

  四、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尤其是在現在多變的世界,大多數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著戒慎恐懼的心態,擔心自己未來的生活,擔心家人小孩未來的生活。因不確定性影響,必須提高更多的存款以備不實之需,至於要到多少的水準才算夠,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不管怎樣,錢再多都是不夠的,這也是民眾感覺存款不足的原因。

  五、社會風氣轉變

  隨著生活環境越來越富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物質上的享受,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先享受後付款”,於是信用卡借款、地下錢莊借款盛行,進而衍生出一堆的社會問題,例如卡奴、暴力討債、詐騙等。

  社會風氣的轉變也反映在社會中上階層的第二代身上,由於前一輩人的辛苦種樹,讓後代人不用付出多大的努力便可享有甜美的果實,逐漸消磨了繼往開來的鬥志,終至坐吃山空,花光前一代所留下的財產積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