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富士康11跳:郭氏“鐵血兵營”再遭重創

http://www.CRNTT.com   2010-05-26 09:38:07  


 
  自從在深圳建廠之後,富士康員工人數以每年數萬人的速度快速增加。這些員工被招進來後,就像是“被植入了電腦芯片的人”,每天都在接受同一種指令,到固定的地方吃飯、上班、睡覺。在工業化的生產流水線上,每個員工都是不斷重復工作的“機器人”。卓別林演出的《摩登時代》,曾經很形象地演繹了高效率的機器對於人性的扭曲。而富士康老板郭台銘最自豪的恰是富士康的速度,他說過,“一個模具,別人一周出成品,我24小時就可以搞定”。

  然而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富士康成長為龐大的代加工帝國,廉價的勞動力必不可少。資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必然要降低勞動成本,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盡可能地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而在勞動力市場上,新生代農民工個性張揚,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奮鬥,真正融入繁華的城市生活中。尖銳的矛盾在富士康這樣的企業里維持著脆弱的平衡,但是外部稍有波動,緊綳的鏈條便可能斷裂。那些身在茫茫人海卻倍感孤獨的年輕人,“像碎片一樣存在”,經不起風吹草動。“十一連跳”背後的每一個原因都令人驚訝——小事一樁就把人逼上了絕路,一根稻草真的可以壓垮一頭駱駝。即便十一個員工接連跳樓的背後有各種偶然,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這個必然正是我們所重視的。

  在此,我們無意表達對富士康的反感,只希望“十一連跳”能像根針一樣刺中這個社會的神經,使我們對目前的社會發展模式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在我們看來,“富士康”是一個成功的企業,也是一種沒落的產業方式,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一種看不見的“高能耗”被投入其中,那就是一代產業工人的青春和理想。所以,它不能成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但是,真正與“富士康模式”告別,並不是揮一揮手就可以做到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末端,勞動力越多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事實上,隨著毛利的下降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富士康已經向勞動力更廉價的內地轉移。

  引領新生代民工走出迷茫的人生困境,僅憑借郭台銘一個人的努力恐怕是解決不了的。地方政府必須真切地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把更大的精力用於自主創新方面,而不再一味地為了眼前利益去招商引資。

  發生在富士康的“十一連跳”,應該促使全社會努力跳出傳統發展模式的窠臼,否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斑斑血跡換來的僅是聲聲嘆息。(2010年05月26日06:51 大眾網-齊魯晚報 评论员沙元森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