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袁偉時VS杜維明: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2 09:32:44  


杜維明教授
袁偉時教授
  中評社北京1月2日訊/如何看待“五四”?如何理解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如何對待儒家傳統?如何對待西方文明?中國對於21世紀應有的貢獻是什麼?……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日前主持了著名學者袁偉時、杜維明二位先生以“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精彩對談。以下為這場對話的訪談實錄:

袁偉時VS杜維明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2010年12月02日 燕山大講堂 嘉賓訪談袁偉時 杜維明 

嘉賓介紹:

  杜維明: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美國文理學院院士,世界哲學研究院院士。杜維明倡導“文明對話”,創建了“對話文明”的理論基礎理論,定義了中國文化是以學習和對話為特色的文化。他詮釋的“文化中國”在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及中國形象在國際社會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儒學的第三期發展,為儒學的現代轉化開拓了國際視野。1985年他在北京大學講授儒家哲學激發了大陸知識分子從新認識傳統文化的熱忱。 數十年來他在全球各地創造性地弘揚儒學精神,促使孔孟之道走向世界。 他實踐了儒家“做學問”的精神,為中國的哲學,藝術,倫理及宗教開辟了一整套的新思路,為儒家的“心學”在認識論及科學理性等領域中提供了新觀點。他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有前瞻性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袁偉時:中國近代史專家,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曾任中山大學中山學院院長。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路標與靈魂的拷問》等。主編《現代與傳統叢書》、《荒原學術文叢》、《牛虻文叢》等。 

  主持人:楊子雲(騰訊新聞高級編輯) 

  主 題:袁偉時VS杜維明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對待“五四”?

  主持人:首先想請二位老師談談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和看法。袁老師一直覺得五四是對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而杜維明先生則認為五四運動把儒家的老底子都壞掉了,為什麼?

  杜維明:這種說法有一點斷章取義。我和袁老師是有一致的,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五四的貢獻太大了,我們是它的繼承者。我認為五四的知識精英對儒家的創造轉化有極大的貢獻,他們對儒家傳統作了嚴厲,徹底的批判,用放大鏡拉近來檢驗,把儒家的不合時宜,劣質成分,及其陰暗面,放大顯示出來。這種否定的本身,也是儒家傳統的再創造轉化的動力與契機。當時的文化精英們強烈地批判儒家傳統文化所根據的邏輯是(他們有一種預設與判斷):中華民族為了自救,必須學習西方的進步思想。這些觀念,也是當時的儒學研究者和認同儒家傳統文化的社會精英都接受的。

  我的觀點就是“繼承五四”和“超越五四”。繼承五四,因為他們有全面的批判精神與強烈的愛國主義,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一次洗禮。但是,對一種淵源流長的文明的全盤否定與拒絕,當然,有些學者用今天的觀念套昨天,說當時並沒有全盤否定,它只是批判如三綱五常之類的劣質部分,如果查閱當時的主流報章雜誌與學術論著,其主流主調與被導向的民意幾乎一面倒,也許有些贊同,那種微弱的聲音那裡不被大潮掩蓋。把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民族的沒落的龐雜深邃的問題,全都歸結在一個儒家文化頭上,當然有些粗魯與膚淺,更重要的是,在那種極端的預設前提下,就不能平心靜氣地了解判斷我們自身傳統的核心價值的優質部分。就像到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樣殘酷。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化形式,它的知識精英既要形成一種傳統的批判意識,又要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珍惜。沒有理解、沒有認同,也就不可能超越。的確,當時的精英們過分樂觀了,他們認為只要激烈批評傳統文化,即能為學習西方創造條件;還認為西化了、就充分現代化了。今天,我們最普通的知識人也會知道,這種極端心態必須超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