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4-11 09:35:31  


 
  如何認識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地位?

  理論周刊:近年來,有人提出了“告別革命”的觀點,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提出了質疑;有人甚至在網上炒作孫中山到底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者”的問題,認為他並不“偉大”,也不那麼“愛國”。您對此怎麼看?我們該如何看待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呢?

  金衝及:對於這些問題,需要結合近代中國的歷史情況加以分析。

  人類社會始終處在不停息的變革中。應該採取暴力革命還是溫和的改革,不能從抽象的原理出發來判斷,而是取決於當時當地的具體歷史條件。一般說來,後者是它的經常形式,前者是它的補充形式。

  千百萬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犧牲奮起革命,決不是少數人所能任意鼓動和製造出來的,總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也不會因為有些人宣布同它“告別”而不存在,或者降低它的歷史價值。

  辛亥革命採取武裝鬥爭的形式可以說是迫不得已的。第一,當時中國面對的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懸於一線,使那時的愛國者產生一種特別急迫的心情,不得不奮不顧身地投身武裝起義。第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人民在內部沒有民主權利,清政府頑固地拒絕一切根本改革,使任何溫和的辦法都不能得到結果。這迫使他們沒有別的路可走,只能拿起武器。第三,中國是一個富有人民革命傳統的國家,有這樣的傳統和沒有這樣的傳統是大不一樣的。沒有這些原因,革命是不會發生的。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他的遺囑中寫道:“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中也寫道:“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

  在革命進程中,當革命力量處於極端困難時,為了集中力量擊敗主要的敵人,他在國際交往中也作出過某些妥協和讓步。這樣做對不對自然可以討論,但不能由此得出他“不那麼愛國”的論斷,正如不能指責列寧在布列斯特和約中作出的妥協和讓步是“不那麼愛國”一樣。這裡令人想起毛澤東說過的另一段話:“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