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IMF不是權力秀場

http://www.CRNTT.com   2011-05-20 09:32:45  


 

  三、IMF曾是發達國家意識形態“藥方”

  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西方七國攜手即可實現願望

  份額和投票權的分配是IMF決策機制的基礎。在IMF成立之初,除了按成員國對機構貢獻份額的多少來分配投票權之外,還為每個國家分配了等量的基礎投票權。但從基金成立至今,基金投票權的總量增加了37倍,而基礎投票權在總投票權中的比重從當年的11.3%下降到如今的2.1%,一國一票的原則已經徹底讓位於10萬美元一票的原則。

  按照2005年的數據,美國所掌握的份額和投票權比例始終在17%以上,西方七國的比重合計在45%以上。這就意味著,在IMF內部需要85%以上投票權方能實施的匯率安排、會員國融資、基金組織內部組織設置與管理、特別提款權分配與管理等重大問題上,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西方七國攜手即可實現願望。上世紀70年代以來,IMF由發達國家主導屢遭詬病,發展中國家抱怨在IMF沒有自己的聲音,就連對他們的援助也往往伴隨著苛刻條件和對地區特殊性的漠視,甚至本身就是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藥方”。

  亞洲金融風暴,大國借IMF援救行動搶市場

  1997年,金融危機席卷東南亞進而誘發全球股市大跌。面對來勢汹汹的金融風暴,IMF實施了其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援救行動,先後向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韓國投入了1100億美元的貸款,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但是,所有的亞洲金融危機受害國在等待IMF援手時都接到了同一份清單:首先是私有化,要求受援國將金融業、電信業、公用事業等國家戰略產業徹底開放;其次是資本市場自由化,意味著國際資本更加自由地流入和流出。

  如今看來,不可否認IMF牽頭實施的一攬子緊急貸款到位還是比較及時的,但并沒有阻止這些國家股市下跌和匯率動蕩。泰國政府宣布實施IMF所要求的削減開支、提高稅額等經濟改革計劃後,經濟狀況反而更加惡化,泰銖兌美元的匯率至今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前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直言,“一個或隱或現、節奏匹配的華爾街—美國財政部軸心指揮著一切。當美國財政部指導著IMF組織的國際金融體系踹開一國市場大門後,華爾街上的金融公司就開始擁有了永遠賺不完的錢。”

  四、金融危機揭開IMF的“匱乏”

  “中心地帶起火”讓IMF無能為力

  如果說此前對於IMF的質疑僅僅在於投票權的不平衡的話,2007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則成為IMF遭遇的更大麻煩,因為專注於市場監管的IMF對於危機毫無察覺。2006年9月,次貸危機變得人盡皆知的10個月之前,IMF在其旗艦性報告——全球金融穩定性報告(GFSR)中稱,“成熟市場中的主要金融機構很健康,仍具有盈利能力,而且資本充足”,更甚的是它還說道,“許多國家的金融行業”應該“有充足的能力應付未來的任何周期性挑戰及市場的進一步修正”。

  財新主編王爍分析IMF對金融危機失察時稱,過往IMF體系的穩定器是美歐。美歐穩定,就足以穩住大局,再通過IMF來應對邊緣地帶發生的危機。現在不同,中心地帶起火,對於援助資金的需求規模上了一個數量級,IMF的現有資源是不够用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