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五岳:未來兩岸關係 政治議題難迴避

http://www.CRNTT.com   2011-07-26 00:38:01  


 
  回顧過去兩岸關係的互動模式中,1991年亦即20年前可以說是兩岸關係機制的建立與互動模式建構最為關鍵的年代。因為1990年在“總統府”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作為“總統”處理兩岸事務的諮詢機構。1991年1月18日“立法院”通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隨即在1月30日正式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下簡稱“陸委會”),作為統籌處理有關大陸事務之專責機構;1991年3月繼而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作為政府唯一受委託處理兩岸事務涉及公權力事項之仲介團體,自此開啟了“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等處理兩岸事務專責機構的時代。

  除了建立決策、執行、協商的機構外,在1991年2月23日“國統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於同年3月14日獲“行政院”2223次會議通過“國統綱領”,作為台灣處理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最高指導性綱領,雖然2006年2月27日前任“總統”陳水扁宣布“終止適用”。但去除“國統綱領”所揭櫫的最終和平統一目標與長程階段的協商統一之外,無論是所強調的“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的基本原則;抑或在“進程”階段所揭示“近程-交流互惠階段”強調以交流促進瞭解,以互惠化解敵意;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希望建立兩岸交流秩序,制定交流規範,設立中介機構,以維護兩岸人民權益;逐步放寬各項限制,擴大兩岸民間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在“中程-互信合作階段”所強調,兩岸應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展,以縮短兩岸人民生活差距;兩岸應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此外,對於進程中的近、中、遠程的規劃並強調兩岸的互動性雖有階段性,但並無時間表。凡此二十年,雖然在台灣歷經兩次的政黨輪替,與兩岸關係的起起伏伏,如今回顧1991年有關大陸事務專責機構的設置,乃至透過“國是會議”等民主對話機制所最終產出的“國統綱領”,以其作為台灣內部處理朝野統獨對抗,暨兩岸關係有關“主權與治權”的爭議的最大公約數,確實有其高瞻遠矚與歷史性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