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蘇裡:南海困局 中國的選擇空間局促

http://www.CRNTT.com   2012-05-08 08:35:11  


菲律賓向黃岩島派出德爾-皮拉爾號軍艦
  中評社北京5月7日訊/此間投資者報日前登載劉蘇裡的文章“南海困局 中國的選擇空間局促”,文章認為,就事論事,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政策選擇的空間愈益局促,無論因內政還是外交,中國政府都很難承受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代價。換句話說,沒有任何開戰的充足條件。《聯合國海洋公約》以及國際法院提供的爭端解決機制,由於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的立場,很難成為選項之一。詳論如下:

  中菲黃岩島所屬之爭,並未落下帷幕。菲方極力促成爭議的國際化,而中方,一直以來的政策,是就事論事,只跟“爭議”方談爭議,至多參加東盟為解決此類爭端的務虛會。中方宣示的態度很明確,即南海及其諸島,中國享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東盟為此斡旋,中方既出於禮節,也是不失強調自己立場的機會考慮,選擇了高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菲方要求美方就黃岩島爭端表明支持菲方訴求時,美方再次表達一貫政策立場,希望南海主權爭端,用和平方式解決,美國不介入爭端,不支持任何一方。將美方態度解讀為暗地裡偏袒菲律賓,是對美國南海政策的不了解。就在此次表態的同時,國務卿希拉里再次強調,“確保航行自由、維護和平與穩定、尊重國際法、保障合法貿易無阻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南海爭端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看最近發生的兩件事情。不久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號召東京人捐款,包括東京都做出預算,將釣魚島購買下來——日本人認為,釣魚島為私人所有,東京都買下來,將其直接劃歸東京都管理。4月30日,再次傳出中國漁民在黃海水域靠近韓方一側捕魚作業時,與韓方海警發生衝突,刺傷4名韓國海警,9名中國漁民被捕的消息。稍加留意便知,最近半年,類似情況分別發生在韓國、日本、菲律賓和帕勞。打開地圖,一眼可辨,從韓國到帕勞的海上糾紛,表面上的經濟利益之爭背後,無不閃現著海域水面和島嶼主權爭議的影子。

  海上困局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歷史上,邊防重點,是正北和西北的游牧部落(民族),直到明代,“海防”才提到朝廷議事日程——邊防政策的轉變,與西方列強開啟大航海時代,恰在一個時間點上。但考諸歷史,西方海上探險對中國邊防政策調整,沒有直接關係。真正的動因,來自內部。可循的軌跡有兩個。一是對張士誠、方國珍武裝集團殘部,利用海上卷土重來的擔心;一是海上貿易引發的海盜活動猖獗,直接影響了從浙江到廣東沿海社會的穩定。明清兩朝統治者,500年的海防政策,以禁為主,間歇鬆弛,是迫不得已,基本思路是寓禁於馳。

  近代以來,一個等值的文明,來自海上,給帝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帝國海防政策的性質。雖然晚清政府組建了北洋、南洋、廣東等水師,但清日戰爭,大部被日本海軍殲滅,一蹶不振。之後歷經北洋政府、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屆政權,雖也戮力建設海軍,注意維護海上主權權益,但比起陸地國防建設,對海洋、海權、海上武裝力量的認知,從而出手建設的力度,仍是小巫見大巫。

  直到最近10年,由於“中國製造”布滿全球的現實,國際海運份額中的很大部分,與中國有關——不論運出工業制成品,還是運進工業原材料、重工機電設備和各種生活用品,中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的日常生活,國家安全,對海洋的依賴程度,陡然提高。海洋是所有中國人的生命線。應該說,中國人突然發現海洋具有重大意義,但認識依然有限。可海洋並不因你的忽視,而脫離自己的運轉邏輯。等到中國人慢慢醒來的時候,海洋引發的問題,早已堆積如山,或也可以說,已積重難返。

  這就是中國海洋政策選擇的現實背景。總結起來,一句話,政策選擇空間,小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如此龐大的身軀,閃躲騰挪的餘地,極其有限。

  現實是,在海上,中國與幾乎所有鄰國,除12海裡領海,包括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在內的絕大多數水面,和區內島嶼,都有主權(權益)之爭,且南海多數島嶼,早被鄰國瓜分完畢,作為主權國的中國,反倒成了那裡的“客人”,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在意中國關於主權的“嚴正聲明”。

  儘管如此,有多少中國人,包括決策者,真正意識到中國在海上遇到的困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