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林毅夫:探索世界經濟全面復興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4-11 09:16:52  


    
    林毅夫: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雙軌制在以往具有合理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改革。去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6800美元,資本已經相對豐富,除極少數與國防等有關的企業,絕大多數重工業其實已經符合比較優勢了。這說明這個產業中的企業有自生能力,不需要保護補貼,只要改善經營就能獲利。這樣情況下,補貼就變成錦上添花,就需要改革。
    
    今天實施相關改革的條件也更加成熟。現在,絕大部分產業已經符合比較優勢,具備市場競爭力。所以我非常贊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把尚存的市場扭曲取消掉,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
    
    問:基於您對發展理論演變的深入認識,和您的全球視野的觀察,您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為關切的問題是什麼?中國政策設計最應該注意避免哪些傾向?
    
    林毅夫:從《中國的奇跡》那本書開始,我們就說中國雙軌漸進改革的好處是穩定快速的發展,代價是腐敗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等。
    
    中國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斷擴大的差距造成的人們心理失衡越發嚴重。而且這種差距還跟腐敗聯繫在一起,就更引發了對這個體制合法性的質疑。要穩定才能發展。所以,這個問題現階段改革必須加以解決,但必須對症下藥。我認為這個“症”目前來說就是雙軌制下對一些市場價格信號的扭曲,對市場的壟斷。
    
    隨著中國發展階段的變化,現在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矯正那些已經不合適的制度。例如腐敗的根源在於有租金,有租金就有尋租。如果將扭曲取消掉,就不存在租金,尋租自然就會減少。這是“釜底抽薪”。
    
    領頭龍帶給低收入國家的黃金機遇期
    
    問: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國家需要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這給那些目前仍處於低收入階段的國家的8億人口,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低收入國家,帶來哪些機遇?如何讓這些國家也融入到全球發展進程中來?
    
    林毅夫:二戰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普遍不成功。原因在於他們基本上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做參照,但歷史基礎和現實狀況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過去半個多世紀有幾個發展中經濟體已成功躋身高收入行列。儘管很多政策不能機械照搬,但成功背後的道理是可以參考的。
    
    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對別的收入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是一個黃金機遇。這在歷史上也有經驗,如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產業轉移,就給當時的亞洲四小龍提供了戰略機遇,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也同樣給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帶來機遇。
    
    過去講的是雁行模式,現在我講領頭龍模式。中國大陸現在製造業雇傭1.5億人。中國製造業升級所釋放出來的機會,可以說是二戰以後第三次轉移,對其他收入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是難得的機遇。其他發展中國家要抓住這個機遇,就必須形成一個“有為的政府”,因勢利導地克服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必然遇到的外部性問題,並按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充分發揮後發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