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模式需要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4-05-11 09:51:16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十分必要和迫切。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訊/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很顯然,全文達3萬多字的《規劃》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綱領性文件,也標誌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步伐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文章表示,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實現城鎮化是絕大多數國家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從落後經濟走向發達經濟的必經之路。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大背景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城鎮化道路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特征。反思過去三十多年的城鎮化道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困難。而城鎮化過程中積累的一些核心問題,已經到了非痛下決心必須解決不可的時候。

  文章分析,具體來說,這些經驗和教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是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推動的,但主要推動力則是政府。從發展模式上說,城鎮化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兩種。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基本上都是由市場主導的發展進程。在發達國家城鎮化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被嚴格限制在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角色上。不過,這期間也出現了土地糾紛、勞資矛盾和貧民窟問題突出等現象,這就為政府幹預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但是,儘管在市場失靈時,政府“有形的手”幹預力度越來越大、幹預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但其本質並未脫離市場主導的軌道。

  但在中國,政府的主導作用十分明顯。一方面,各級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城鎮化規劃和政策、運用行政力量對城鎮化進程進行幹預。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過層級不同、適用範圍不等的城鎮化計劃目標和發展規劃。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甚至將本地的城鎮化目標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績加以渲染,許多政策也大都服務於該目標的實現。這就使得城鎮化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預設性特征。另一方面,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直接進行幹預。其中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政府充當土地一級開發的主體,通過強制徵地的方式進行城鎮化開發。在不少地方,農民被強迫“進城”、強制“上樓”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事實證明,政府主導的城鎮化不能帶來最優的城鎮化效應。城鎮化協同效應不高,住宅、土地等資源浪費嚴重。政府主導的城鎮化模式在經濟上獲得的效應,明顯比市場主導的城鎮化要低。此外,政府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也是導致中國投資結構失衡、地方債務負擔沉重的根源之一。為了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各種融資平台大肆舉債,並成為城鎮化的主要投資力量。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對民間投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致使民間投資始終低迷不振。而為了獲取更多資金,地方政府不得不過度依賴土地出讓金收入,形成了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在當前土地和房地產政策不斷緊縮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日漸沉重,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