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政治文化的協議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1-07 13:36:41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登載偉達文章《中國政治文化的協議困局》,作者認為,21世紀的中國,為走出政治文化的協議困局,當從改革突破有關傳統瓶頸和障礙做起。詳論如下:
 
  筆者曾就目前的香港局勢撰文,認為“有關各方舉行正式對話,是一個利好消息,有對話就有機會。”但隨後也接到不少讀者反饋,對香港問題的對話解決前景不表樂觀。其中一位讀者就指出:仔細審視一下中國歷史,從古至今,有幾個關鍵政治問題是靠協商、對話或談判得到解決的?

  坦率地講,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中,協商,對話或談判解決重大問題的成功記錄確實少見,堪稱“中國政治文化的協議困局”。但這種困局隨著時代進步和中國的自我改革,應該可以得到改變和突破。畢竟,中國古代聖賢就主張“和為貴”,“合而不同”的理念,也就是要靠協商,對話和談判辦事;當今中國的領導層也在積極推進“有事好商量”和“依法治國”的方針,有望為協商,對話和談判提供更多保障。

  當然,欲走出中國政治文化的協議困局,首先應對造成該困局的主要原因,有清醒認識和反省。原因之一,是不同政治派別比較容易持極端偏激立場,導致兼容對手立場和利益的空間匱乏,經常將政治爭論或異見放大成勢不兩立。從歷史上看,當出現朝野衝突時,當權一方往往自認是“正統”,而對方則是“叛逆”。對方只有要麼被“招安“,要麼被剿滅兩種出路;在野一方則認為自己是“替天行道”,當權者是“歪門邪道”,於是必須暴力造反,以取而代之。

  從其他文化的經驗看,改變此種極端政治立場和傾向的路徑應是雙向的,即從國家治理和政府制度來講,可以通過民主化法治化,來加強政治立場的兼容性和協商互動能力;另一方面,民間的不同意見和呼聲,也更多開始尋求“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訴求表達。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