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改革的六大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15-12-21 07:52:17  


 
  第二,給企業更大力度的減稅減負讓利,發揮稅收政策作為需求側政策和供給側改革連接點的作用。從經濟轉型需要和居民訴求來看,中國的宏觀稅負顯然偏高,仍有下調空間。在這一點上,企業和居民減稅呼聲高漲,但政府部門則強調困難壓力多。從理論上講,在經濟下行期,減稅是重要的逆周期調節工具。對企業,減稅能直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和資本的稅後報酬,刺激勞動和資本供給的增加,進而推動潛在的產出增長;對居民,減稅則有利於刺激消費,增加經濟活力;對政府,雖然短期內稅收有所減少,但根據“拉弗曲線”,減稅產生的供給效應將開辟新稅源、拓寬稅基,從長期看仍有助於政府稅收的增加。

  因此,儘管目前實行全面減稅似乎條件並不完全具備,但針對居民個人、小微企業、成長性企業和新興企業的更大力度的減免稅,則是切實可行、迫在眉睫的。此外,還需進一步合併相關稅種,減少消費環節稅負,清理不合理收費,適度降低社保繳費率,真正為居民創業、為企業創新減稅、讓利、鬆綁、減負,以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第三,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改善國內競爭環境。 淘汰清理過剩特別是落後的產能,對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它將有助於降低企業部門的杠杆率,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改善企業盈利;有助於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和轉型升級。為此,應將去產能與“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行業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進一步嚴格市場准入管理,加強產業政策的調控和引導,從源頭上堵住落後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還離不開做大增量、培育新興產業,應積極引導資源投向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推動增長方式向集約化轉型。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擴大對外投資,拓展相關國際需求,深化國際產能合作,輸出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對於政府而言,轉變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導向,也有利於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和不當干預市場。

  第四,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做好鼓勵產業升級的加法,實現由特定激勵性產業政策向普惠性產業政策轉變。改進產業政策設計,有必要將目前傾斜發展特定部門的產業政策,如對新興產業實施的創新研究、環保節能的獎勵措施,逐步完善成為長期的、綜合性和普適性的創新與競爭激勵機制。

  未來應注重強化市場環境建設,弱化具體產業發展的內容,避免引起未來一窩蜂投資而出現產能過剩。一方面,應著力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投資,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進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產業升級為中高端產業;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努力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助推實體經濟盡快實現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五,加快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促進技術進步,真正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如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化,“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儲蓄率逐漸下降,原有的比較優勢已明顯削弱,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再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未來應緊緊圍繞營造公平寬鬆的競爭環境、強化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支持、建立市場利益導向機制、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激勵創新成果轉化、完善科研教育體系、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人才培養和流動、推動開放創新、加強統籌協調等多方面來轉變發展思路,將改革重點放在著力創造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的體制環境上,營造創新的土壤,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六,繼續釋放和創造人口新紅利,著重培育人力資本紅利。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經濟發展的源泉,人力資源現在是、未來也仍將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優勢,人力資本更是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沒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持續供應,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在長期來看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既要注重提高勞動力參與率,改善勞動力結構;又要強調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人力資本。通過優化勞動力配置,彌補由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產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的趨勢。一是繼續調整生育政策,增加年輕人口的生育率、扭轉持續低生育率局面,這是著眼長遠又利在當下的刻不容緩的戰略性舉措。二是加快城鎮化步伐,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對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束縛,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三是通過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培訓等措施,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特別是要更加重視對活勞動的投入,激勵其開展創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