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新的一年調結構應取代穩增長成首要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16-01-06 08:06:35  


結構調整到位了,結構合理了,其內在動力就能充分發揮,再加上政策支撐,穩增長的效果也就自然而然地顯現了。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15年1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從12個分項指數來看,只有3個指數下降,其餘9指數均有所上升,特別是反映生產和需求狀況的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上升較為明顯,顯示出當前經濟運行呈現企穩回升跡象。

  數據同時顯示,四季度,高耗能行業加快回落,PMI指數較三季度回落1.4個百分點,低於製造業整體水平3個百分點以上。這也意味著,高耗能等傳統產業調整加快,供給質量有所改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與緊迫。

  中國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 12月份製造業PMI指數的企穩回升,預示著製造業狀況已有所改善。而非製造業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則意味著其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與影響將越來越大。那麼,透過去年12月份PMI指數變化,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急需解決的是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重點和關鍵。其中,將工作重心從穩增長轉向調結構,是最緊迫的問題。

  結構已成穩增長最大障礙

  文章稱,近幾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穩增長一直是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幾乎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圍繞穩增長而展開的。於是,經濟增長率也在短暫地被淡化後,重新回到了經濟工作的核心地位,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把工作重心再次放到經濟增長率上,不僅給自身帶來了新的壓力,也給外界對中國經濟評判增加了許多新的籌碼。所謂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落”的議論,也越來越多。相關的國際機構,也紛紛對中國經濟進行了預測,並不斷地給中國經濟施加壓力。

  事實上,對中國來說,無論是國際機構給出的悲觀預測還是國內相關機構給出的相對樂觀的預測,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就算國際機構給出的預測結果再高,也不可能解決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而國內機構給出的預測結果再差,也不說明問題更嚴重了。問題還是那些問題,矛盾也還是那些矛盾,經濟增長率不完全反映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結構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才是中國經濟能否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恰恰是,經濟增長率所以如此受關注,所以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就在於調結構工作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果調結構工作做好了,縱然經濟增長率低一點,也沒有任何問題、任何風險。反之,調結構工作原地踏步,就算經濟增長率再高,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更重要的,從近兩年穩增長的實際效果來看,正是因為調結構工作步履艱難、效果不佳,才使得穩增長工作成效不顯著、步伐很慢,甚至引發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產生了許多風險和隱患。譬如過度放寬貨幣政策,就已給今後的發展留下了許多隱患,甚至可以說當前的許多經濟問題,都與貨幣超發密不可分。尤其是信貸結構的嚴重失衡,更是今後金融風險的最大隱患。結構問題,才是穩增長的最大障礙。

  總平衡需要好結構

  文章認為,中央為何要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不再把工作重心放在擴大需求方面,原因就在於,供給側的結構問題,已經對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現行的總供給體系下,縱然總需求再大,也很難滿足部供給的需要。相反,會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的結構失衡。

  事實也是如此,按照近年來需求端的變化,從總體上講,還是比較積極合理的,是能夠滿足供給側的需要的。畢竟,中國還是有比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消化能力的。關鍵在於,在前些年的盲目發展中,積累了太多的產能,特別是低端產能。於是,需求端再怎麼提供支撐,也無法滿足供給側的過剩產能。自然,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係就不可能平衡了。而恰恰在這樣的情況下,管理層沒有從供給側找問題,而是一直在通過政策、特別是貨幣供應刺激需求端,試圖用需求來化解供給側的矛盾,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何改革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化解供給側產能過剩的矛盾,使供給側不給需求端增加太大的壓力,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毫無疑問應當成為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到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只有好結構,才能實現總平衡。

  調結構應取代穩增長成首要任務

  文章指出,按照目前經濟增長的壓力以及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要求來看,穩增長仍然應當成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但是,從近幾年來穩增長的實際效果來看,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穩增長上,甚至只盯在經濟增長率上,其效率也是相當低的,是沒有看出多少明顯效果的。就象PMI一樣,那麼多的政策出台了,廣義貨幣(M2)已經超過130萬億了,穩增長的效果仍然不明顯。毫無疑問,應當問問為什麼了。

  為什麼?問題很簡單,經濟結構存在很大問題,單純依靠政策推動、且不把工作重心從經濟數據轉向實際效果,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在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再多的刺激政策、特別是貨幣發行,都不可能發揮有效的作用,都只會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結構調整到位了,結構合理了,其內在動力就能充分發揮,再加上政策支撐,穩增長的效果也就自然而然地顯現了。

  那麼,調結構的重心在哪裡呢?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亦即政府的有形之手不要再伸得過長,不要再對經濟過度干預,不要再想著通過政府投資撈政績。而是積極按照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把能夠放給市場的全部放給市常譬如對僵屍企業的處置,就讓市場去處置吧,政府不要去包辦了。二是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最具動力的因素之一,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價格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都有可能釋放巨大紅利,就看如何去改,能改到什麼程度,能給其他所有制資本帶去多大的想象空間了。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應當成為2016年最核心的任務。三是協調政策關係。對2016年來說,政策關係如何協調,貨幣政策能否繼續寬鬆,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運用,都是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從總體上講,貨幣政策應當收一收了,應當把工作重心放在貨幣的結構調整與優化方面。而財政政策的運用,則應當更多地從市場主體的需要去研究,而不是政府的需要。這也意味著,2016年的貨幣政策,應當回歸穩健,並側重於緊,財政政策則積極中尋找新的落腳點。而核心,就是推動調結構,並讓調結構取代穩增長成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