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供求兩端發力加裝消費升級“風火輪”

http://www.CRNTT.com   2016-02-11 08:16:54  


中國消費由生存型轉向發展型,由商品性轉向服務性、由傳統型轉向時尚型,由模仿型、排浪式轉向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化的趨勢異常顯著。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去年中國投資與出口貢獻分別降了2.9和1.8個百分點,但消費表現卻格外搶眼。商務部的最新數據是,去年中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66.4%,同比提高15.4%,並創15年新高。雖然還很難斷定中國經濟已切換至消費主導型的軌道,但至少消費對經濟增長已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文章表示,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等一大批新型消費成了消費脈衝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440.7億,同比增長近50%,國內旅遊突破40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4萬億;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萬億,同比增長31.6%;一級能耗冰箱、空調銷售量分別比冰箱、空調類銷售量增速高出13.3和12.9個百分點,新能源車銷量增長3.4倍。中國消費由生存型轉向發展型,由商品性轉向服務性、由傳統型轉向時尚型,由模仿型、排浪式轉向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化的趨勢異常顯著。

  在轉型升級的同時,中國消費成長周期愈來愈短,擴身頻率越來越快。從1992年消費額1萬億到突破10萬億,用了16年;從10萬億到20萬億,用了4年;從2012年突破20萬億增至30萬億,用了3年。特別最近10年,國內消費規模基本上以每年跨越一個萬億級的速度遞增。按歷史增速,到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體量擴大至40萬億元應無懸念,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攀升至70%的希望也與日俱增。

  文章指出,消費增長是建立在民眾較為穩定或日漸強壯的剛需基礎之上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真實增長7.4%,表面看,跑贏了GDP增速,但實際結果是經濟減速而導致的居民收入相對增長。而且比較來看,GDP比前年僅下降0.4個百分點,而同期居民收入卻減少了0.6個百分點。國民收入弱於GDP增速的慣性生態總體上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扭轉。不僅如此,2015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8.4%,地方預算收入的增幅更達到9.4%,居民收入再次跑輸財政收入,因此,消費能否獲得持久的力量支撐充滿了變數。

  在剛剛結束的一些地方“兩會”上,已有內蒙古、福建、重慶等十餘個省市(自治區)調低了全年消費增長預期。更重要的是,雖然去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66元,但住房購置、子女教育成本以及各項稅費卻並沒有得到有效減輕。去年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高出前一年度18.4%和16.8%,稅額增長雖有就業人數增加及稅務部門補漏挖潛的作用,但在以工薪階層成為最主要的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繳納主體的情形下,相關稅收增長狀況的延續,極容易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

  文章稱,的確,鑒於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雙雙降速,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並不現實,但作為防止消費再度滑坡的有效舉措,降低民眾個人稅收負擔卻是切實可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證券交易印花稅達2553億,同比增長2.8倍。股市是購買力最容易變現的渠道之一,如能降低印花稅,營造出股市健康向上的態勢,可能對消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畢竟股市中集結了國內絕大部分中等收入群體,而他們恰是未來消費最重要的拉動主體。另外,個人所得稅已四年未動,完全可以在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的前提下,加快生成稅前抵扣和以家庭為繳納單位的個稅徵收制度。

  文章認為,在需求端壯大拉動消費體量動能的同時,通過供給側改革加碼消費升級的力度更為重要。與國內消費市場火爆相並行,國人出境旅遊、海外購物蔚然成風,與此同時,國內市場還出現Zara、優衣庫等海外產品大肆攻城略地、而大批本土品牌服裝鞋帽企業日漸式微的反差格局。兩種商業場景導出了同一市場結果:伴隨消費需求升級的提檔加速,消費者更注重品質需求和良好體驗,但由於產品設計創新不足和質量水平不高未能在國內形成有效的匹配性供給,供需錯配導致需求外溢和消費外流及消費目標的非本土化選擇。若能加大力度深化供給側的改革,就可拓展出更為廣闊的消費市場空間。

  圍繞擴大消費的供給側改革,目標指向就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的同時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彈性。說得通俗點,就是提高產品質量,讓國人在國內也能買到如同其在國外市場買到的放心如意的本土產品。為此,除了企業加大自主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力度形成有效供給外,政府當盡快促成國內消費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或出口標準並軌,促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倒逼企業技術進步和加大柔性化生產能力,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與此同時,行業主管部門更應積極推廣精益製造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支持和強化企業提高質量以及在線檢測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另外,創新消費供給方式,提高消費供給效率,如鼓勵消費者參與產品或服務的研發設計,推動消費者需求反映的內部化,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文章強調,通過制度的創新與環境的塑造激發更大的消費潛能,將是具有永恒價值的話題。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0%,農民轉化為市民將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量能,為此,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業轉移人口的自用住房消費,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另一方面,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之需,改變以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為重點的投資結構,將有限的公共資源轉移到公益性項目上來,以形成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同時,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以政府財政資金為撬杆,帶動更多民間資本乃至社會資金參與信息、文化、旅遊、養老等服務消費領域的投資。在監管制度層面,推廣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機制,並建立齊全完整的消費品的溯源體系,加大消費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加強消費引導。為了形成對消費者權益的有力保護,可考慮建立健全舉證倒置等有利於消費者維權的立案程序和相關制度,強化企業產品質量風控與約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