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09博鰲論壇:危機促進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09-04-17 10:11:13  


 
  過去二三十年,亞洲新興經濟體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市場生產消費品,賺取外匯,刺激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歐美發達國家又利用金融杠杆回收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外匯儲備,形成美歐發達國家的消費動力。因此,亞洲新興經濟體程度不同地形成了以出口拉動為基礎、以緊密參與歐美經濟循環為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亞洲內部的經濟循環需求不足。

  2008年,亞洲國家和地區間的對外貿易額,只占該地區全部對外貿易額的49.7%,而歐洲內部的對外貿易額,則占該地區全部對外貿易額的73.5%,顯示了亞洲內部經濟循環與歐洲內部經濟循環的巨大差距。

  金融危機爆發,使歐美國家和地區的消費意願不足、儲蓄率大幅度上升,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歐美市場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循環趨緩,出口下降,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殷仲義認為,面對金融危機挑戰,亞洲新興經濟體嚴重依賴區域外市場的經濟必須加快轉型,形成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新發展模式。亞洲國家和地區擴大內需,既包括擴大亞洲各經濟體內部的消費,也包括擴大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與投資。

  他分析說,在貿易方面,亞洲經濟體之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中國與東盟間在制造業領域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上下游產業互為補充,誰也離不開誰,西亞的能源和東亞的制造業,也有巨大的相互需求;此外,亞洲新興經濟體發展水平和制造業裝備水平相近,貿易技術、人權、環保壁壘,不會像歐美發達國家那麼強。

  因此,亞洲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完善“10+1”“10+3”“10+6”等區域合作機制,促進貿易便利化,開發出區內新的貿易需求。

  在相互投資方面,亞洲內部也存在提升空間。中國目前的資本比較豐厚,而受金融危機影響,亞洲新興經濟體來自歐美的投資大幅度減少,如果亞洲國家和地區之間能够進一步相互開放資本市場,將刺激亞洲內部的投資增長。

  展望亞洲經濟發展未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樂觀地認為:金融危機開始改變全球金融力量的對比,亞洲很多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和金融比較穩健的國家,在全球金融體系的地位和分量在增加,西方國家對亞洲在金融上的依賴程度將增加,因此,現在是建立東西方更加平衡的金融關系的好機會;此外,中國、印度以及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可以利用全球產業大分化、大改組的時候,找到自己新的發展機會。

  而殷仲義則強調,中國和亞洲經濟體可以通過博鰲亞洲論壇這個平台,協調立場,形成合力,推動世界經濟秩序的變革,建立亞洲在世界經濟版圖上應有的地位,維護亞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權益。(作者:周正平 周慧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