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下吳上:看清處境面對更棘手麻煩

http://www.CRNTT.com   2009-09-19 08:18:17  


吳敦義臨危受命,需要解決不少棘手問題。
  中評社台北9月19日訊/台灣《新新聞》登出楊照的文章“劉下吳上的意義:看清台灣處境,面對更棘手的大麻煩”。作者表示:“另外令人擔心的,是這個新‘內閣’到底有多大的勇氣,願意看清台灣目前處境,自我設定是個‘危機內閣’、‘救難內閣’?危機、救難,指的不是‘八八水災’、不是新流感,甚至不是金融風暴,而是台灣發展策略上更深遠、更棘手的大麻煩。” 文章内容如下:
 
  馬英九終於意識到不換“閣揆”不行,但令人擔心的,是這個新“內閣”到底有多大的勇氣,來面對真正的危機。新“內閣”已準備好要承擔了嗎?

  原本說的是“八八水災”一個月後,“內閣”要進行上任以來的第一波改組,劉兆玄院長自己形容:“比小幅改組要大一點”,沒想到一個月到期的前一天,卻突然宣布“劉內閣”總辭,劉兆玄為水災救災負責下台;且第一時間就宣布新“閣揆”為吳敦義,朱立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

  這個變化,不可謂不戲劇性;這樣的逆轉,也難怪外界會有種種猜測、種種傳言。

  不管馬英九“總統”到底是哪一天做出決定,哪一天徵詢吳敦義,有一件事是清楚明白的。馬英九明顯錯估了這次水災過程中,“內閣”表現荒腔走板的程度,連帶也就錯估了這種表現所激發的民怨強度,他最早祇想讓劉兆玄及“行政院”處理善後,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自己走上第一線,用局部改組來控制傷害;拖了許多天,終於真正意識到情況實質上惡化到不換“閣揆”不行的地步了。

  據了解,前兩周馬英九為了“內閣”改組人事,諮詢了不少黨內大老及企業領袖的意見。兩件事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幾乎每個人都向他表示,不動“閣揆”不可能挽回民意。劉兆玄給人留下的負面印象--冷漠不親民不在乎,太強烈太深刻,換什麼樣的“閣員”給他都很難發揮作用。

               三股力量  馬改變心意換“閣揆”

  第二:大家建議的新“閣員”人選,和劉兆玄想到的腹案人選,天差地別。外界認為最適當的部長人選,劉兆玄要嘛不認識要嘛不欣賞,倒過來,劉兆玄拿出來的人,外界菁英領袖幾乎都不認識。

  讓馬英九改變心意,做出撤換“閣揆”決定,大概有三股最重要的力量。第一是一位過去在馬英九市府小“內閣”中,曾經有過傑出表現的人士,在被徵詢入閣意願時,明白表示:如果是在舊“閣揆”舊框架下,絕無可能,請另找高明。劉兆玄“內閣”的形象與行政方式,讓這位一般公認極有爆發力、積極主動的人士,覺得全無可為的機會。這給了馬英九很大的衝擊。

  再者,地方上縣市長選舉的民調變化,讓每個國民黨候選人嚇出一身冷汗。很多本來認為可以輕鬆選,簡單打敗民進黨對手的縣市,明顯出現逆轉局面。民進黨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不需要做,光靠馬英九聲望直直落的連帶效果,就讓他們支持度扶搖直上。各地哀告請求,讓馬英九終於明瞭自己在面對的,是直接牽涉國民黨政權穩定程度的重大政治決定,不容許再用原本的思維掉以輕心。 

  第三,是一位馬身邊長期幕僚,提供了關鍵建議。這位素以策略思考見長的幕僚,直接指出原本規劃方式的邏輯錯誤。本來以為“內閣”改組幅度不要太大,社會比較不受騷擾,年底選情也比較不受干擾,可以趕快回歸基本面。但這種改組法,必定引來媒體持續的抨擊,民意滿意度持續偏低,結果是使得“內閣”改組的騷動更遠更久,一路延續到年底都不會結束。

  這位友人兼幕僚提供了倒過來的思考:如果主要變動放在更換“閣揆”、副“閣揆”和秘書長,表面上看震盪幅度好像很大,然而實質上,這三個人一換,底下部長換不換、換多少,媒體和民眾相對就沒那麼重視了。換句話說,這三人一換,反而能夠爭取到空間,用適當的幅度和適當的步調來改組“內閣”。可以大幅改組、也可以小幅改組,反正“三巨頭”的變動已經滿足媒體的好奇心,祇要“三巨頭”人選能博得一時贊同,民調上升,就能相對穩住政局與選局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