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基本生存權 中國改革須高度重視

http://www.CRNTT.com   2009-12-08 12:00:54  


 
          改革越多  基本生存權就越成問題

  改革本來就是要給人予希望的,尤其是普通人民的希望。但經驗則不然。在很大程度上,每一次改革都增加了人民對前景的憂慮感。社會希望通過改革而被賦權,但實際上改革成為了對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權利的剝奪。很多人的感覺是,改革越多,基本的生存權就越成問題。例如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工作難找和找不到工作(工作權被剝奪);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房子(居住權被剝奪);越來越多的人被排除在教育體系之外(接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

  例如住房改革。這些年中央政府在這方面努力不少,但問題則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到了今天,地方政府和發展商綁架了整個住房體系,轉而又綁架了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就業、買房、結婚和養家。正是因為被綁架,無論是有房的還是沒有房的,都不感覺到幸福。教育也一樣。教育改革也在進行,但改革的結果都是教育資源的分配越來越不公平,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不公平。無論是住房和教育,形形式式的改革都在向權錢階層傾斜。如果從每一次改革中獲利的都是權勢階層,那麼人們為什麼要信任改革呢?

  信任的缺失更使得法治社會不可能實現。改革開放以後,人們認識到法治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所以,提出了要建立法治社會的概念。但人們忘掉了,市場經濟本身不會導致法治,法治還必須有更重要的社會基礎,那就是社會信任。無論是政府對社會的治理,還是社會的自我治理,都需要法治。不過,中國的各級政府和資本之間的同盟已經導致了社會信任的解體。沒有社會信任,如何才能讓社會成員相信法律是公平的、執行法律的人是公平的?在市場把一切社會細胞都貨幣化了之後,以錢為本也就成為一個社會的主導法則了。連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要用貨幣來衡量的時候,表明這個社會細胞已經徹底解體了。法治是最基本社會正義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不成,那麼還有什麼比一個由一個偉人統治的人治社會更令人向往的呢?毛澤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重生”的。呼籲一個毛澤東式的民族英雄已經成為社會很大一部分人的共識了。

  如果不能出現這樣一個偉人,那麼社會只能求助於自己了。那就是社會的暴力化。在很多情況下,社會的暴力化往往導致無政府狀態。如果把一個國家分解成為權力、資本和社會,那麼在任何體制下,社會是最弱的部分。權力可以保護自己,資本也可以保護自己,但社會無力保護自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是必須被保護的。資本主義制度有保護社會的機制,例如福利制度。如果沒有保護社會的機制,資本主義也是會被推翻的。是福利社會的產生挽救和保護了資本主義。同樣,社會主義也有保護社會的機制。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強調的就是對社會的保障。即使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當時的政府和社會之間也存在著一種隱性契約(implicit contract),就是“你接受我的統治,我提供給你基本的權利(就業和福利等)”。蘇東版社會主義的弊端就是社會沒有自由,搞貧窮社會主義,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權利也難以持續。社會為什麼需要被保護?很簡單,最弱的社會,一旦失去了生存權,就會暴力化。在人類歷史上,暴力永遠是社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中國社會數千年的農民造反就體現了這種情況。

  要推倒一堵鋼筋水泥墻需要的是簡單的體力,但要推倒一堵堵“社會墻”則要困難得多。但這些墻的存在必然對執政黨的長治久安、政治秩序和社會和諧產生消極和負面的影響。對這一點,中國的領導層是有清醒的認識的。從“三個代表”到“三接近(接近實際、接近群眾和接近生活)到“民本主義”,這些政策話語的主題都是要拆掉政府、資本和社會之間一堵堵墻。但現實是,在既得利益的主宰下,這些墻似乎越築越高,越築越厚。很顯然,如果沒有賦權社會,拆墻談何容易?在權力和資本結盟的情況下,社會的選擇又會怎樣呢?如果自己不能主動拆墻,那麼社會一旦憤怒,這一堵堵墻終究將會被推倒。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