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9-12 00:17:50  


“哈日”,是台灣青少年的文化時尚。
  中評社香港9月12日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生賴奕佑在《中國評論》月刊九月號發表專文《如何認識台灣對日觀的發展變化》。作者認為:“如果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與親日、媚日的行為是來自於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影響的話,那麼這樣的觀點就無法解釋在台灣未受殖民統治經驗的外省族群喜歡日本偶像的比例高過本省族群的比例。”“在冷戰結構下,台灣不只依賴與日本及美國的政治、軍事關係,在經濟上更是成為相互依賴的依存關係。這種政治、經濟關係的建立才能重新催化台灣對日本記憶的重新解讀。”文章內容如下:

  近年來有些報導評論台灣人由於受過日本人半世紀的統治,使得台灣人在精神上受到日本人的閹割,產生一種台灣人親日、媚日現狀的邏輯思考。這不只是一種成見,也是一種誤解。相關的文章從相同的角度評論同樣受到日本人統治的韓國,認為韓國人雖然同樣受過日本人的統治,但是卻以這段歷史為恥;而相較於此的台灣人,卻對日充滿懷念之情,將日本人對台灣的建設視為“德政”。相關批評多是忽略到台灣與韓國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的歷史發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一味地視台灣人對於日本的觀感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上,其實是過於簡單的解釋了問題的本質。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有時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到問題的本質,進而能夠更瞭解到歷史帶來的教訓是為了不要再重演相同的錯誤與遺憾。

  當論述台灣人的對日情感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台灣曾經受過日本統治。這中間有一個現象卻不被重視,就是1945年戰後的台灣人口約有600萬人,但是1949後隨著國民黨政府的遷移台灣,帶來一百多萬人口,這些新加入到台灣的人口並未有受過日本殖民的經驗,他們的對日情感更不會是受過日本統治所遺留下的身體記憶。其次,原本在台灣的600萬人中,內部也分閩南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等族群,這三個族群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其本身所接受到的殖民政策也並不相同,這也使得如果以單一角度論述台灣的對日觀感,也就不免產生過於偏頗的標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