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亞洲能否再平衡 中國決定成敗

http://www.CRNTT.com   2010-09-13 10:22:47  


 
  現在,全球經濟為在已經危險的不平衡上增加賭注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後危機的餘震很可能讓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增長在未來幾年徘徊不前。日本數十年的低迷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的國家。由於充沛的資產和債務泡沫,發達國家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對美國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它有過度消費的文化傳統,過度負債、低儲蓄、就業不足,當然也包括依賴泡沫的美國家庭現在正面臨著未來多年的節約開支。負債累累的歐洲開始探索財政整頓計劃,而這會阻礙經濟的數年增長。

  亞洲在過去的10年里改變非常大。這有助於在兩次危機(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完成過渡。在這段時間中,亞洲已經積極行動,避免自己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從上世紀末的不足1萬億美元提升到2008年5萬億美元。從策略上說,這一戰略是明智之舉。它提供給亞洲一個新的緩衝融資工具,本質上說,隨手可以獲得自我保險的資金,這樣可能成功地為始料不及的全球衝擊提供緩衝。

  但是發展中的亞洲做得並不夠。它沒有擺脫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而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對其經濟發展不利,這是其長久以來的經濟發展特征,這一模式加劇了對外在需求的依賴——增加了該地區出口份額占GDP的比重,從上世紀末的35%增長到10年後的45%。這讓這些地區在後危機時期處於不利境地——比以往更依賴外在需求。不幸的是,正當出口導向型亞洲的增長引擎亟須外部支持時,備受金融危機打擊的發達經濟體恰好無法提供外部需求的支持。

  亞洲需要提防新的令人不安的自滿。我們不應該假設大危機之後和危機中的恢復已經成功解開了經濟增長的束縛。後危機的餘震(首先是美國,現在是歐洲)是一個警鐘,嚴重依賴外需的亞洲應該認真對待這一問題。我們不能沉溺於今天的恢復——這種反彈更多的是由於暫時的政策刺激而不是內在的活力,這種反彈多半是由於儲蓄的作用而不是創新帶來的。這樣的挑戰在中國體現得最為明顯。

  作為東方的主要經濟體,亞洲是否能走上再平衡道路,中國將起到決定成敗的作用。中國私人消費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向消費導向型經濟的轉變將使中國受益良多。但是,如果中國未能向消費導向型經濟轉變,它將會因發達國家危機過後的外需疲軟而深受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