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飛淩:胡錦濤訪美會談些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1-01-10 11:50:47  


 
  王飛淩:布熱津斯基代表著美國一派觀點。這一派的觀點認為,中美有可能改寫歷史,避免走歷史的老路。但是這一派人在美國的影響力不是那麼大。這次胡錦濤訪美與奧巴馬會晤,是否會談論建立新的合作關系,我個人不太樂觀。因為,目前的格局不清,各方力量對比還在變化當中,無法談一個長久性的戰略框架關系。

  日報:近日美國防長蓋茨訪華,此訪被看成為兩國首腦會晤鋪路,對中美雙方在軍事方面的首腦會談,我們能有哪些期待?

  王飛淩:軍事方面,中美雙方可能會達成某種共識或者協議,中美間軍事交流不再凍結。但是,至於下一步能談到什麼地步,我的看法比較保守。總之,對於雙方的軍事對話和交流,美方的預期將沒有以前那麼高。這在我看來倒是好事,如果雙方的預期降低,反而能比較務實,踏實做事。

  日報:目前,很多人認為東亞地區成為中美的較力場,你如何看待中美在東亞的利益糾結?

  東亞局勢:摸索新平衡點

  日報:目前,很多人認為東亞地區成為中美的較力場,你如何看待中美在東亞的利益糾結?

  王飛淩:東亞地區力量、利益關系錯綜複雜,有地區大國、崛起大國以及地區內相關國家和地區,就像人際關系中的多角戀一樣,維持多角關系的重點也是多元的。但是觀察東亞局勢的一個抓手就是改變現狀和維護現狀的國家,正如中國和美國,中心的變量就是中國的崛起。

  中國的崛起導致中國利益必然向外擴張,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以及國際市場的依賴增加,尋求更多的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不管中國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對國際現狀造成衝擊。不管中國是不是刻意去改變現狀,中國的崛起,利益增長本身就帶來了改變現狀的現象。因此與維護現狀的國家必然產生矛盾。這是觀察東亞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日報:中國的崛起導致與美國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那麼中美是否需要建立某種新的戰略框架來指導中美關系的健康、良性發展?目前,雙方對此的想法如何?

  王飛淩:中國與美國的力量相比,在軟硬力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隨著中國的崛起,雖然這種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差距仍然存在。目前,這個差距仍然很大,大到在全球層面中美還不能平起平坐。但是,在東亞地區中美正日益走向平起平坐的局面。很有可能東亞地區出現G2的局面,但是發展到全球的G2還有待時日。如果東亞出現G2的局面,中美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戰略框架?這個大家都不知道。歷史上的東亞曾經形成過G2的局面,比如,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的美日G2,二戰後與冷戰時期,美蘇成為東亞的兩強,不過美國實力比蘇聯強很多。因此,可以說東亞過去就有兩強的格局,中美能否在東亞形成G2的格局還有待觀察。

  日報:日前東亞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的地區紛爭,這是否與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有關?這可否看作是美國在東亞與中國“爭權奪利”的具體表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