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發展路徑:從共同利益到共同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11-01-31 00:24:16  


 
  要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北京當局應當嚴肅思考如何賦予“一中”新意(義)。賈慶林在七月十日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講話,與胡錦濤在七月十二日吳胡會中的講話,都不約而同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而未提“一個中國”。

  賈慶林在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在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兩岸同胞應當始終保持自覺清醒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堅定地維護和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只要兩岸同胞團結奮鬥,把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兩岸經濟共同繁榮就大有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大有希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就大有希望”。

  胡錦濤在吳胡會中強調,ECFA是一份為民謀利、互利雙贏、影響深遠的好協定,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協議的簽署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成果,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的階段。他希望協議儘快落實,使兩岸業界和廣大民眾早日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繼續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機制化、制度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大陸應思考以“一個中華民族”較具包容性的架構取代傳統狹隘的一中原則,做為兩岸和平發展期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正視“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

  事實上,中共內部開始認真探討“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包括台灣學者張亞中的“一中三憲”與大陸學者劉國深的“球體理論”,都是重點研究課題。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2010年5月號月刊發表專文,提到在當前兩岸共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為大陸“從容面對‘中華民國’的問題創造了條件”。這些訊息均顯示中共認知到兩岸政治談判難以迴避“中華民國存在”的問題。

  “一個中國”和“一個中國原則”,是不一樣的。北京現在說“一個中國原則”,外延較大,可視“一個中國”為一包羅涵容、可待發展的概念;但北京過去說的“一個中國”,則內涵較窄,排他性較大。不過,無論兩岸各自就“一個中國”如何分別闡釋,“一個中國”已然成為一個“發展性概念”,而不再是“僵固性概念”,當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這也是兩岸得以“和平發展”的最重要支柱。

  “一個中國”在“老三句”中被固化成:“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今日曆經發展演化後的“一個中國”卻是:“兩岸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維持現狀……見之於台灣現行規定及文件的現狀”、“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思考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等等……。可見,“一個中國”已是一個發展性的概念,比較近似“一個中國原則”,而不再是對“一個中國”給予單方面的僵固的定義。

  事實上,從歷史、文化、血緣的角度詮釋的一中原則,廣義來說就等同於“一個中華民族”。經過一世紀的隔閡,兩岸統合的關鍵在台灣人民的“中國感情”,大陸應該理解:“中華民國”是台灣人民與中國感情的臍帶。“中華民國”如果被消滅,“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即失去依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