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秦曉:中國崛起與全球“新均衡”

http://www.CRNTT.com   2011-06-02 09:14:48  


 
  目前,在上述三個存有重大分歧和潛在衝突的問題上,中美兩國已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妥協和共識。美國的政治家和主流社會已愈來愈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明智的政策選擇不是遏制而是合作;儘管中國社會中存在中國應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袖,用“中國模式”改變世界的主張和情結,但官方和主流的精英仍保持了理性的態度,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經濟規模可以超越美國,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再造一個像美國那樣的強國、富國只是一個“神話”。

  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美國仍將中國視為“共產黨國家”,這也是對中國崛起產生擔憂的一個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鄧小平開創的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是經濟轉軌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制度和觀念轉變和更新的過程,不僅告別了計劃經濟體制,也解除了“階級鬥爭為綱”的意識形態的束縛。

  中國的現代國家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完善,民主法治政體的建設需要推進,道德、精神和價值觀需要重塑。儘管中國內部在這些重大問題存在爭論,但應當相信這個方向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和世界人民的期待。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和社會也存在“新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冷戰和小布什當政期間它不僅是主流,而且成為政府政策的主導思想。

  把思想和學說變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是冷戰的遺產,文明的演進、現代價值觀的形成、民主法治政體的建設是一個開放系統中多元碰撞、互動、交融的過程,而不是政治壓力、經濟封鎖、軍事手段所能實現的。在價值觀和制度問題上,中美雙方都需要用新的思維去認識對方、認識自己,堅持開放、交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共識,而不應強化意識形態、加深對抗,回到冷戰。

  在台灣問題上,中美雙方實質上已達成了中期妥協,即中方堅持和平統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有利於兩岸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也符合中美兩國在這個地區的戰略利益。同時,它打開了兩岸經貿和民間合作、交流的大門,為最終中國的和平統一創造了基礎。當然這只是一個中期的妥協,其中仍存變數,比如美國的對台軍售、台獨勢力重新上台、美國容忍和鼓勵台灣及其領導人以政府或政府首腦名義參加國際組織、出訪美國等。如美國走得太遠,雙方達成的妥協可能破裂,因此,美國政府和政治家在台灣問題上應慎重行事。

  總之,儘管兩國之間的重大分歧和潛在衝突是由一些基礎性的因素決定的,在短期內不可能找到解決的方案,但如果處理得當也不會成為敵對的關係。兩國之間的高度相互依存形成了共同利益,因而可以以更理性、務實、智慧的態度和方式看待雙方制度、觀念上的差異,處理分歧和矛盾,化解危機。

  如果將中美關係置於全球治理“新均衡”框架中,目前這種狀態即便能得以改善仍不具備建立起“共同治理機制”的條件。“共同治理機制”是全球治理的機制,它既基於兩國的雙邊關係又超越了兩國的雙邊關係;既要彼此尊重對方的國家核心利益,妥善處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又要立足於全球,聯合和協調其它主要國家將關係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納入這個機制的議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