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秦曉:中國崛起與全球“新均衡”

http://www.CRNTT.com   2011-06-02 09:14:48  


 
  五、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全球治理“新均衡“的功能和使命

  我們所講的全球治理“新均衡”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實體。從治理結構上講,人類現代歷史上曾出現過東西方兩大陣營敵對的格局,也有過美國在冷戰後獨霸的場景,但從未經歷過一個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主導、共同治理與多元參與的複雜結構。因此,“新均衡”產生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努力尋求的過程。各方,特別是中、美兩國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上重新界定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國際角色,進一步拓寬和加深雙方的共同利益和責任。

  從治理的規則和秩序上講,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規則和秩序,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TO、G20等,秉承了十七世紀世界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精神,反映了戰後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獨立和發展的企盼,為處理全球軍事衝突、尊重主權和人權、維護自由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建立了提供公共產品的機制;另一方面,它維護美國的霸權和美元的特殊地位,在一個各種力量變動的世界中,它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協調能力需要加強和改善。

  冷戰後,隨著中國和其它新興國家的興起,這些規則和秩序也相應地產生了調整和變化。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也是融於國際規則和秩序的歷程,中國是這個規則和秩序的參與者、受益者和推動改革的力量。今後,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強大,更具國際影響力,也不應挑戰這個規則和秩序或“另起爐灶”,而應在這個框架中加深參與和合作,承擔維護、治理和改革的責任。

  全球治理的功能和使命是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公平正義的秩序、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應對人類面對的挑戰,包括:核擴散、恐怖主義威脅、局部戰爭、人道主義危機、貿易保護、貧窮、環境和氣候惡化、糧食和能源保障、教育、疾病和自然災害防治、資源合理利用等,我們將之稱為全球的公共產品。

  全球大國,特別是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占有較大比例,在政治、軍事、文化上有較大影響力,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不僅是應盡的責任,也符合自身的最大利益。為此,美國應因勢利導,轉換角色,從獨霸、單邊轉向主導、合作;中國應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在國際事務中隨著自身實力的加強,以“韜光養晦”(應理解為謙虛、友善)的心態行“有所作為”之力。

  走向全球治理結構的“新均衡”的提出是基於對一些基礎性的因素的判定,也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擇優的政策目標選擇。全球治理結構的新舊交替必然充滿了各種變數和風險,它可能導致中美對抗,回到冷戰;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失敗,現代化進程中止,美國的霸主的地位得以強化。這兩種走向和前景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也不利於世界的和平、和諧和發展。為此,我們應當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

  (作者簡介:秦曉1986年加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1995年4月至2000年7月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總經理,2001年至2010年擔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和招商銀行董事長。曾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副董事長中信實業銀行董事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