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江憶恩: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和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7-12 09:07:32  


 
  解決這一難題有兩種方案:長期的解決方案是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中期的解決方案則是動員溫和的公眾輿論抵消極端的公眾輿論。比如以對美國的態度為例,根據2009年在北京地區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對美國沒有好感的人占46.57%,懷有好感的人占28.41%,江憶恩教授認為對美國懷有好感的這部分人就是構成對美持溫和態度的公眾輿論的主體。但江憶恩教授對於到底是否存在這種溫和型的民意也持有一種懷疑態度,因為首先從人數的變化上看,2007年這部分人群的比例還占受調查者中的38.4%,而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了28.41%。

  如何有效承擔國際責任,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

  江憶恩教授認為,美國的國際行為是以實現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但客觀上提供了很多公共物品,比如保護公共航道、防止核擴散等,提供公共物品同實現自身利益是不矛盾的。江憶恩教授肯定了中國在近些年承擔國際責任中取得的重大進步,比如,《人民日報》中關於負責任的大國的文章數量從1990年以來就呈現一種明顯上升的趨勢;中國對國際組織的參與程度已經很高,1986年就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負責任大國”的定義尚待擴展,中國應該更加重視在環保、氣候變暖方面的作用,加強在綠色技術轉讓方面的工作,實現“綠色中國,綠色世界”。

  如何看待中國崛起的未來願景

  江憶恩教授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和諧世界”理念和“中國模式”在其他國家存在被誤讀甚至誤解的情況,面臨三個方面的難題:一是對“和諧世界”理念的了解問題。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08年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 73%的受訪者沒有聽過“和諧世界”這一概念,僅有1%的受訪者表示對這一概念知之甚多。二是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主要大國,同鄰國存在邊界衝突、海洋爭端,這讓一些國家對“和諧世界”理念的可行性產生質疑。三是“和諧世界”概念的核心思想來源於中國政府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現代意義需進一步闡發。

  對於“中國模式”能否成為一種國際認同的發展模式也存在廣泛的爭議,國外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模式”並不是一種完整的發展模式,而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模式”是“華盛頓共識”的一個範例;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中國模式”是一種“革命模式”,很多美國人擔心這種革命模式會演變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挑戰,這種挑戰雖然不同於冷戰,但同樣會挑戰美國的自由市場和選舉政治制度,更有偏激者認為如果這種模式演變成一種擴張手段將會重演類似於冷戰那樣的悲劇。總之,認為“中國模式”帶有明顯的不可複制性,難以向外出口。這些觀點都需要關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