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陶東風:警惕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8:55:00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
 
鏈接:

顧駿:文化產業要文化先行

  2011年10月22日00:26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顧駿 上海大學教授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當前中國的整體形勢下,具有迫切的意義。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對外借助商品出口,對內借助房地產,實現了經濟的較快增長,但由此也形成了外貿中物質商品明顯出超,而文化產品嚴重入超的局面,房地產一路瘋漲,更使中國經濟和社會都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純粹從經濟的角度看,文化產業暫時無法同房地產行業相比,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如果奏效,對中國經濟轉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外貿中文化產品的入超,富裕人群出國狂購奢侈品,還是發達地區民眾湧往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旅遊熱潮,都反映出國民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對新的產品和產業的巨大需求。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動力已經存在,現在迫切需要建立文化產業現實成長的制度環境。

   其實,僅從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而言,各地政府可謂不遺餘力,但也亂象叢生。一個“印象系列”成功,各地爭相模仿,只弄得觀眾越來越沒“印象”;只要今天的人還有點知曉,無論現實的還是純屬虛構的名人,都沾親帶故地拉來本地開發,不問最後遊客體驗的是審美還是審醜;古舊老宅照樣為房地產讓地而一夜消失,假古董則日新月異的如雨後春笋;“文化產業園”招牌到處可見,實際只是零售些批發來的仿製作品;打著文化旗號,幹的仍然只是房地產買賣,房子賣完之日,即文化淪落之時。如此這般“有產業,無文化”,甚至“因產業,毀文化”的情形大量存在,足以說明,今日發展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必須先於文化創新,沒有體制改革,文化無從創新,產業也無文化可言。

  文化體制改革說起來簡潔明了,做起來卻容易南轅北轍,因為“體制”一說常常讓人聯想到“規劃、指標、規範、監管”等一系列概念,有點工廠化標準生產的感覺,而人類實際文化創造的過程,從來不是那麼一板一眼的。世界各國包括中國歷史證明,文化的繁榮同規劃和秩序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最多是在兩者若即若離的狀態下,有最可觀的局面。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文化產業”的統一名頭下,客觀上存在著至少三種文化形態。其一是類似“文藝巡演”的文化項目引進。無論什麼地方,建造一個大劇院,買幾台節目進來,就可以“文化”一番。從各地前幾年大興土木的規模來看,這類文化的繁榮指日可待,至於商演公司能不能賺錢,只取決於地方財政能補貼多少,不過補貼的金額往往與上座率成反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