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讀史熱中的民族心智

http://www.CRNTT.com   2012-08-24 12:01:51  


錢穆的《國史大綱》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訊/學習時報日前登載劉金祥的文章“讀史熱中的民族心智”指出,正如前賢所論:中國人以歷史為宗教。這個宗教在家庭層面表現為對族譜、家譜的尊崇和虔誠。在國家層面表現為對前朝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汲取,為前朝修史是後來王朝不容推辭的責任和使命,哪怕前朝曾是自己的敵人。

劉金祥:讀史熱中的民族心智

  “時尚”解史或者“俗講”經典,其實在我國基脈深遠、流布廣泛,並非自易中天、閻崇年、王立群等當今學者始。許多學貫中西的大歷史學家、大思想家的著述、講座文采斐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將學科知識、思想智慧、人文關懷融為一體,如錢穆的《國史大綱》、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均是學博識湛的史學名著。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主張學術研究應與歷史知識普及相結合,並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從 1959年起,由其擔任主編、以傳播正確歷史知識為主旨的通俗歷史讀物《中國歷史小叢書》、《外國歷史小叢書》相繼在中華書局出版,作者大多為史界名家,如翦伯贊、羅爾綱、孟森、白壽彝、鄭天挺、丁易、王鐘翰等,他們秉承“大專家寫小文章”的理念,撰寫普及歷史文化的小册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代出版史上通俗歷史讀物的經典之作《上下五千年》更使幾代人經歷了閱讀的愉悅和知識的洗禮。只是一段時間以來,學院與民間、精英與大眾、學術與普及之間壁壘森嚴,加上浮躁功利之風盛行,大學者們少有為青少年寫作普及讀物的心思和努力,歷史學逐漸被邊緣化。

  所幸的是,近年來伴隨國學熱的升溫,講史讀史呈愈演愈烈的勢頭,一些在清靜校園裡和孤寂書齋中皓首窮經研究學問的學者,因講史而一夜成名,成為眾人矚目的“學者明星”,原本被認為沉寂枯燥的歷史題材講座經過“包裝”變得生動鮮活,觀眾趨之若鶩,並由此帶動通俗類歷史圖書紛紛暢銷。個中原因,筆者以為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讀史不僅使人明智和聰慧,而且給人以精神愉悅和審美快感。

  人們需要從歷史裡面尋找智慧,更需要在歷史裡面尋求快慰,而中國博大深厚的歷史恰恰是可資利用的最好資源。正如法國年鑒學派創始人呂西安嶘費弗爾所說的那樣,歷史是永遠不可能偽造的人類經歷過的悲歡離合,這種無形的體驗通過書寫被固化,重新演繹傳播後再度讓人去感知。人們讀史的過程,不只是尋找前車之鑒、不只是旁觀一場精彩的鬧劇,更是用心靈融入前人的悲喜、品味他們的人生,重新感受前人的體驗,不斷傳承民族記憶、維繫民族文化。面對當前這股不斷汹湧的“讀史熱”,有學者從近年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巨大變化中透析其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撰文指出,近年來歷史熱與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一樣,是思想解放在歷史學領域的表現。“長期以來,我們的歷史變成了幾個公式,讀起來味同嚼蠟,讀者也慢慢失去了興趣。”“歷史本來是豐富多彩的,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環境寬鬆了,史學研究範圍越來越廣,成果越來越多,歷史越來越有了清晰的面目。”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