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辨析:悖論康有為

http://www.CRNTT.com   2012-12-23 09:43:43  


康有為
光緒皇帝(中)和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右)、梁啓超
1927年康有為70歲壽辰著清代禮服與家屬在上海合影
  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訊/“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為謂之政治家,不如謂之教育家;謂之實行者,不如謂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則先生者,先時之人物也……且其性質亦有實不宜於現時者乎,以故動輒得咎,舉國皆敵。無他,出世太早而已。”——梁啟超曾如是說。南方人物周刊日前刊載文章“悖論康有為”: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爭議。

  學者萬平總結,從1888年第一次上書到1898年戊戌變法前,康有為主要是議政,代表作是《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以及7次上清帝書;主要政治活動是開辦萬木草堂,為維新變法培養人才;發起“公車上書”,團結士子舉人救國紓難;發起組織北京、上海強學會、保國會,團結士大夫、清流、帝黨,為變法維新做了組織上的準備;支持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中外紀聞》、《時務報》,為維新變法大造輿論。

  康有為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的高參、智囊。如果變法能夠成功,或許康有為還真能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但是,歷史不允許假設,戊戌政變發生,康有為只好流亡海外。

  十餘年的流亡生活,康有為心念光緒,痴心保皇,組織保皇會,鼓吹君主立憲,武力勤王,反對革命,反對共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後,他仍然痴心不改。他不滿辛亥革命後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創辦《不忍》雜誌,對現實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不順眼,橫加攻擊;繼續鼓吹將孔教定為“國教”,念念不忘其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企圖尋找機會促成清帝複辟,以便實施“虛君共和”的政治主張。當梁啟超等人在出生入死反袁護國時,他卻在大聲疾呼擁清帝複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康有為又在《上海周報》上發表《為國家籌安定策者》,將其複辟主張公之於世。

  終於等到1917年的張勛複辟,他不甘寂寞,跳將出來,與張共同上演複辟帝制醜劇,成了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性人物。

  梁啟超在評價李鴻章時曾說,“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罪人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聖人矣乎。雖然,天下人雲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梁啟超這句話放在他的老師康有為身上,更是格外貼切。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著悖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