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辨析:該不該痛批“焦土抗戰”?

http://www.CRNTT.com   2013-05-11 11:18:28  


 
  那麼如何實行“焦土抗戰”呢?李宗仁主張從兩個方面入手:1、堅壁清野,打持久戰:“日本利在速戰,而中國則以持久戰困之,日本利於主力戰,而中國則以游擊戰擾之,日本利在攻占沿海重要城市,而我則利用內陸及堅壁清野之方法以苦之……則敵必疲於奔命,無法速結戰局。戰局一經延長,則日本內部及其在國際關係上之矛盾,將日益擴大,最後結果,必陷於空前慘敗,而為拿破侖、威廉第二之績”;2、實行全民戰爭:“這一次抗戰是整個民族的戰爭,是全體國民性的戰爭。……加強民眾組織,實行全體動員,使我四萬萬人都能站立起來,抵禦日寇,只有這樣一座新的長城,是敵人無論如何殘暴、凶惡也不能攻破的。”

  從李宗仁的主張來看,“焦土抗戰”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從決心上講要抱定抗戰到底的信念,哪怕兵火所過之處盡為焦土,也要血戰到底絕不投降;二是從策略上講,要全民族總動員,實行堅壁清野,與日軍打持久戰、消耗戰。無論是蔣介石采納了李的主張也好,還是蔣與李英雄所見略同也罷,後來中國軍隊在抗戰中恰恰是這麼做的。

  2、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接受“焦土抗戰”,實行“堅壁清野”和“將撤退的地方付之一炬”全面抗戰開始後,面對華北、淞滬戰場的慘痛損失和日軍氣勢汹汹的進攻鋒芒,李宗仁所描述的幾種“不抵抗”觀點又開始活躍,而此時,在諸種抗戰主張中,唯有“焦土抗戰”論最為堅決底氣最足,也最具感召力,同時其具體的策略主張也最能適應抗戰時局。因此,亟需鼓舞軍民士氣的蔣介石開始接受並倡導“焦土抗戰”的主張,但蔣所理解和積極推行的“焦土抗戰”措施主要側重以下兩點:一是李宗仁所主張的“堅壁清野”,跟日軍打消耗戰,比如薛岳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是這樣做的:“一面屯備糧彈,更將戰地公、鐵、驛路徹底破壞,使敵機械化部隊不能運用;將戰地民眾物資疏藏於公鐵路三十里外安全地帶,使敵無食無用”;二是“自我焦土”,即“我們自動對於我們將丟棄撤退的地方付之一炬”,主要目的在於防止物資為敵所用。比如據何成睿說:“在撤出武漢前,蔣介石曾‘交下火燒武漢計劃書一大部,用十行紙寫者約200頁’。因當時武漢空氣緊張,今皆以焦土政策為天經地義,反對之,此皆被目為落伍分子,故無人敢言”。就在蔣介石電令燒毀武漢的當天,蔣在其日記中寫道:“對敵行動,切不可留有餘地,對敵態度,亦不可稍有消極緩和之意,必須堅定、簡單、明白,而示我對和戰一定之限度則幾矣!否則,無異示弱,則敗亡矣!武漢之爆烈破壞,不僅使其一無所得,失其攻漢之目的;且示我同歸於盡之決心。”儘管後來此事由於陳誠在實施過程中走漏了風聲,遭到武漢各界強烈反對而不了了之。

  在10月28日蔣介石在給汪精衛的信中說:“自今往後,全面抗戰日益發展,而我軍一切行動進戰退守,不惟一無拘束,而且能處處立於主動地位,自由處置矣,不僅使敵軍被占之區,一無所用,而且使之一無所有,昔則使之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今則使之步步荊棘,葬身無地矣。”一天以後的1938年10月29日,蔣介石在長沙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實行“堅壁清野”和“焦土抗戰”方針。他還嚴厲地批評了陳誠沒有在武漢淪陷前做好這兩點,致使武漢三鎮大量交通水利設施落入敵手,為敵所用。此後無論堅壁清野還是“自我焦土”,國軍行動起來都毫不含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