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的“投資觀”缺乏國情支撐

http://www.CRNTT.com   2013-07-13 08:19:23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譚浩俊的文章《林毅夫的“投資觀”缺乏國情支撐》,作者指出,也許,從歷史經驗和理論基礎來看,林毅夫的“投資觀”並沒有值得懷疑和質疑的地方,甚至可以認為,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確實要遠高於出口、消費等其他經濟手段,但是,林毅夫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國國情,也就是按照中國目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並不支持和支撐持續、長久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至少,未來若干年內,不再具備這樣的基礎和條件。詳論如下:
 
  儘管從決策層到民間,都開始反思投資對中國經濟拉動的作用與效果,認為投資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處於高位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提出了許多調整和完善的戰略性意見與建議、措施與辦法,作為投資拉動經濟最堅定支持者、最堅定膜拜者的林毅夫,卻仍在堅定不移地認為、堅持不懈地呼籲,中國經濟仍然需要投資的拉動、高投資的支撐,甚至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國經濟要想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就必須繼續將投資作為最主要的拉動手段,並列舉了從二戰到現在13個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7%的經濟體,成功的經驗都是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

  也許,從歷史經驗和理論基礎來看,林毅夫的“投資觀”並沒有值得懷疑和質疑的地方,甚至可以認為,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確實要遠高於出口、消費等其他經濟手段。但是,林毅夫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國國情。也就是按照中國目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並不支持和支撐持續、長久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至少,未來若干年內,不再具備這樣的基礎和條件。

  首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的市場化水平太低,投資無法成為一個市場元素對中國經濟產生持久、持續的拉動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