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資本項目可兌換不能因噎廢食

http://www.CRNTT.com   2013-12-21 09:54:48  


  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央行《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也把放鬆跨境資本流動作為重點,顯示決策者推進該項改革的決心,預示改革將進入實質性階段。爭論雖未平息,但已更為務實具體,焦點從要不要改革轉向如何改革和改到什麼程度。 

  中國證券報發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文章表示,當前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方式,正從漸進滲漏模式轉向以制度為基礎的一體化模式。最初為把稀缺外匯資源集中在國家手里和防止國際游資衝擊,中國建立一整套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制度築壩攔水,分割國內外市場。後隨著外匯從稀缺轉為淤積,政府採取漸進的有限開放模式,允許跨境資本通過一些可控通道進出,如同在資本管制這座壩上鑿開一些洞。這一定程度上降低壩內外水位落差,但也帶來了諸多管制套利活動等扭曲,而且管制成本隨開放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大。 

  文章認為,未來的轉向是拆壩,建立允許資本跨境有序流動的制度,推動內外市場一體化。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分割嚴重,不同市場上利率有差異,同一市場中不同主體的融資成本也有差異,有金融高地也有金融窪地,還有金融堰塞湖。而壩內市場分割得以持續,正是資本管制這道壩的存在,讓市場主體別無選擇。拆除資本管制這道壩,市場主體有了替代性選擇,人為的政策性優惠或歧視就難以持續,讓政府這只手不能為所欲為,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有可能,達到開放促改革的作用。 

  當然,拆壩要基於現狀。初始條件決定改革路徑選擇。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7萬億美元,占全部海外資產的將近2/3。今年三季度外儲就增加1660億美元,比改革開放前20年積累的外儲總和還多。這反映儘管有關政策在不斷微調,但未顯根本性改變。因此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點是放鬆國內機構、企業和個人在境外持有、配置資產的限制,讓私人部門替代國家成為海外投資主體。正如易綱所言: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對人民財產權的進一步保護和擴圍。 

  央行的30條意見允許自貿區內居民開立自由貿易賬戶,並賦予其多項投融資匯兌便利。如跨境直接投資不需審批可直接到銀行辦理收付、兌換業務;符合條件的個人和企業可開展包括證券投資在內的各類境外投資;區內企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組織可按規定從境外融入本外幣資金等,反映上海自貿區實行的不是優惠政策,而是制度重塑。若這些政策從上海自貿區推廣到全國,中國外匯管理體制將發生根本變化,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將大大提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