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一帶一路”需要怎樣的中國城市

http://www.CRNTT.com   2015-05-08 08:16:31  


  中評社北京5月8日電/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一季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已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6%。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勢頭也很好,相關項目可為當地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

  新京報發表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文章表示,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是人一步步走出來的,為什麼那個年代的外國人要披荊斬棘,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原因很簡單,即那個時候的中國是有極大魅力的,有這些沿線國家最需求的東西:一個是有形的產品,如絲綢、瓷器、茶業等,另一個是無形的產品,如先進的思想、理念、制度、價值等。

  文章分析,今天,對中國城市和企業而言,想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首先需要想明白兩個問題:中國城市、企業要買什麼和賣什麼,是產品、技術、服務,還是標準和話語權?從哪兒買,又要賣給誰(國家和地區)?

  目前,“一帶一路”方案重點圈定了18個地區,包括新疆、陝西等西北六地,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三省,廣西、雲南、西藏等西南三地,上海、福建等沿海五地,內陸地區則是北京和重慶。看到這個榜單之後,對中國城市而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其實,上榜的城市不意味著有特殊待遇,沒上榜的城市不意味著被“冷落”,關鍵是“有為才有位”。

  對絲路城市來說,應當抓住機遇,尊重國際產業演進規律,形成自身的獨特產業標簽。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而服務業將會成為產業轉移的熱點,旅遊、金融、保險、咨詢、管理和培訓等專業服務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

  此外,還應努力提升本土特色產業的競爭力;除不斷擴大農業和工業合作外,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如文化產業、新能源、電子信息產業、節能環保、新興服務業等,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現代物流、金融、會展、文化創意等,這些產業都是資金樂於流向的地方。

  總之,絲路城市的成功與否不單純看經濟增長指數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自身城市概念建設在社會發展中的含金量。經濟與城市文化的聯姻,是全球化時代的突出特征,也是“一帶一路”絲路城市的應有之義。中國的城市要做精致資源,要打造有品質、有品牌的城市產品,要展現中國城市的美好態度,要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事業。

  文章指出,“一帶一路”對中國而言,不僅是經濟崛起的良好契機,更是中華民族文明性崛起的自我要求,其目的是要將國際社會對中國城市的好奇上升到由內而外的欣賞與認同。

  “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既要靠企業,也要靠地方政府,企業和地方政府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是落實“一帶一路”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