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中國創新須闖出新路

http://www.CRNTT.com   2016-04-06 07:47:16  


  中評社北京4月6日電/3月31日,小米董事長雷軍一改往日“賣米”的模式,宣布進軍電飯煲領域。無獨有偶,今年兩會期間,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北京設飯局,後被發現實則是證明格力也能做高質量電飯煲的營銷廣告。再往前,新年期間,美的宣布與韓國酷晨公司合資進軍高端電飯煲市場——電飯煲是傳統製造,但高端電飯煲則搭上了“智能”這趟車。

  時代周報發表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趙紅軍文章表示,這讓人想起十年前。當時,聯想、海信、海爾紛紛從最擅長的家庭電腦、家電等領域,不約而同地進軍至手機和通訊領域。不知道中國製造的這次跳躍,到底是創新還是玩驚險動作?

  眾所周知,在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採取的都是所謂的專業化戰略,只有極少數敢進軍多元化領域。原因不是多元化的市場吸引力不夠,而是多元化戰略的背後需要非常豐富的企業人才儲備。能讓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只有極少數的企業具備條件。

  文章認為,在中國製造業轉型最為關鍵的時刻,要弄清一個道理—中國製造的創新之路,到底是適合美國式“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還是適合歐洲、日本等國“從1到N”的局部創新,像索尼、三菱、東芝那樣?

  馬雲、馬化騰們,將網上商城、網上支付、即時通訊等與物流配送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現了從生產、物流到消費之間的無縫對接和門到門服務,是典型的“從0到1”的創新;而董明珠、雷軍、任正非、王石們,從這個產業進入那個產業,大多依賴引進技術、“合縱連橫”,他們的創新更具有“從1到N”的性質。

  美國創新模式的優點是,一旦技術上有所突破,就可能是一個熊彼得式的“創造性毀滅”,原有的秩序、產業、商業模式可能被顛覆,新的秩序、產業、商業模式才應運而生。缺點是,需要大量的初期研發與投入,需要大量全球高素質人才儲備以及社會、法治等多方面的基礎設施條件;歐洲、日本創新模式的優點是,跟隨行業領導者進行局部創新,風險小、收獲快,但前進的步伐小。對於當下的中國製造而言,恐怕更應選擇後者。

  文章指出,在中國和世界現有的經營和技術環境下,中國製造的創新之路首先要抓住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機遇,能靠就靠;再要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對廣大的中國企業家而言,這是一個新的廣闊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將中國的技術、產品拓展到國際市場;此外,觸電(商)觸網(絡),搞傳統產業大升級。這能創造24小時不落的舞台,提供線上、線下的完美服務。最後,發展專業化、升級化和精益求精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