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問題到底出在哪

http://www.CRNTT.com   2016-06-25 07:26:10  


造成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觀經濟大環境下,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投資回報率下降。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今年1-5月份累計民間投資名義同比增速僅為3.9%。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7.5個百分點。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民間投資增速一直處於下滑狀態;今年以來,下滑勢頭更加嚴峻,並顯著低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澎湃新聞網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馮明博士文章稱,一時間,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問題成為經濟政策制定者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國務院派出九位部長帶隊的督察組赴全國各地對此進行轉向調研督查,相關部委也紛紛跟進,提出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這些舉措無疑是有益和值得鼓勵的。不過,在積極分析原因,加以政策應對的同時,也應當保持定力,客觀面對和應對民間投資增速下滑。

  文章分析,首先,造成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觀經濟大環境下,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投資回報率下降。

  誠然,督察組調研報告中提到的融資難、審批繁瑣、成本高等問題的確存在,也的確是不利於民間投資的因素;但這些因素並不是造成當前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在調研中發現,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才是民間投資不積極的根本原因。

  一個普遍存在的觀點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從而影響了投資積極性。這個說法表面上看似乎是對的。口口相傳,眾口鑠金,以至於每當談到中小企業發展的話題,人們就會條件反射式地聯想到貸款難、融資難。但這實質上是個偽命題,至少可以說是膚淺的避重就輕。事實上,所謂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即便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是存在的。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口袋裡從來就沒有容易過,拋開投資回報率來談融資難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就像沒有人覺得自己不缺錢一樣,在調研採訪中,所有的企業都會抱怨貸款難、融資難。但這些“說出來的問題”往往並不是事實的全部。證明這一點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對於那些反映融資難的企業,不妨追問一個問題,“如果給你發放100萬或者1000萬、一個億貸款,你可以用來做什麼?”對方的回答通常是支支吾吾、無法說出明確的市場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這樣的企業當然會貸款難,但更本質的情況是,它們缺乏好的、回報率可觀的投資項目,所以才難以獲得融資。

  與此相反,在調研發現了一個近期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銀行追著優質民營企業,求著對方貸款,希望對方能盡量多貸一點額度。換句話說,問題的本質是“難以找到好的投資機會”,而不是“融資難”。

  不光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宏觀經濟環境。事實上,經營不善的、低效益的國有企業也面臨著所謂的“貸款難”問題。於是,我們會看到不論是國有企業投資,還是民營企業投資,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的增長速度都是持續下滑的。

  認識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我們應當客觀地、勇敢地面對現實。由此至少衍生出兩點政策含義:其一,面對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形勢,須要密切關注,妥善應對,但切忌揠苗助長;其二,應當充分尊重商業銀行作為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的身份,避免用行政手段干預商業銀行的市場行為,更不能簡單地把所謂的“貸款難、融資難”的板子打在商業銀行身上。

  第二,為什麼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

  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宏觀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使得投資機會缺乏,這背後既有人口結構、收入分配等長期的結構性因素,也有前期投資過度、產能過剩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二是,房地產行業定位失當,造成大量儲蓄資源“脫實向虛”,流向了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用網絡語言簡單概括就是,民間投資下滑是因為民營企業都去炒房子了。三是,對於民營企業而言,還有一個獨特的因素,那就是在與國有企業的競爭中常常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