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去中華化”政策不可低估

http://www.CRNTT.com   2016-10-04 00:11:33  


 
  如果按照研究者普遍的看法,認為島內對“政治中國”認同的不斷走低與李登輝、陳水扁所實施的“文化台獨”政策密切相關,則客觀而言,從當前島內民意結構以及藍綠政治實力對比來看,李登輝、陳水扁的“文化台獨”政策已初步實現了自身政策目的。

  對於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發展趨勢,有學者指出,台灣青年人已經從主張“一族一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堅持“統一”(完成國家統一)的信念者,變成了李登輝鼓吹“一族兩國”(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的支持者,現在正朝“兩族兩國”(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在走。可見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必然會進一步夯實“台灣民族主義”或“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文化基礎。而從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論述中,我們可清楚看出其政策目標已由改變島內民眾的“政治中國”認同提升為改變民眾的“文化中國”認同,也就是由“去中國化”升級為“去中華化”。具體而言,蔡文化政策的目標在於改變島內民眾對“台灣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的認知,使“台灣為主體的多元文化”觀念逐步紮根;同時,在文化發展脈絡上極力擺脫中華文化圈影響,向所謂的“南島語族”、“南島文化太平洋聯盟”靠攏。

  蔡英文“文化台獨”政策具有相應空間影響力和破壞力不容低估

  當前,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很多人均強調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文化已經在台灣根深葉茂,其主體地位難以動搖。的確,文化傳承因群體自發秩序的存在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台灣社會遭遇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其基層社會仍相對完整的保留了閩南文化特質。另一方面,則必須指出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對文化發展與傳承也具有巨大影響力。相關資料顯示,1945年台灣光復時,受日本殖民文化政策影響,島內能熟練使用漢語和中文的人非常少,日語的普及率反而非常高。而今天台灣社會所展示出的中華文化特質,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國民黨退台後自上而下強力推行中華文化的結果。因此,應對蔡英文所實施的“文化台獨”政策保持高度警惕性,特別是當下存在相應的政策空間,未來政策效果值得長期關注。

  (一)“文化台獨”政策已成為蔡“柔性台獨”政策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蔡英文上台後,全面實施所謂“柔性台獨”政策路線。值得注意的是,蔡的“柔性台獨”政策是一個涵蓋兩岸、政治、經濟、文化、涉外等諸領域的政策體系,具有“內外有別,剛柔並濟,分進合擊”的特徵。在兩岸領域,蔡堅持對“九二共識”的模糊態度,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但在涉外方面,身段柔軟,如低姿態參與WHA大會,試圖“維持現狀”、蒙混過關;在島內政治領域,堅決對國民黨進行全方位打擊,一方面對“本土藍”進行利誘收編,另一方面則通過所謂“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進行“抄家滅族”式打擊;在經濟領域,不惜違背市場規律,全力與大陸切割,強推“新南向政策”並極力向美日主導的TPP靠攏,只為維護台灣所謂“經濟自主性”,並為政治上的“疏中離中反中”背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