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兩岸裂痕、博弈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20-05-16 00:02:26  


 
  當然,就兩岸現實而言,海峽兩岸已經分隔了70年,其中全面對峙30年,兩岸交流開放近40年,在兩岸經濟軍事等實力的天平大幅向大陸一邊傾斜、大陸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並牢牢掌握兩岸關係最終方向的情況下,作為其中弱勢的一方,台灣社會對大陸主導的兩岸統一總是從弱勢的角度做出回應——害怕與抗拒。此次也不例外。在兩岸現有格局下,面對大陸主導的兩岸走向統一這一新前景,初期爆發的強烈抗拒心態可以說是台灣社會一種非常正常的心態反映。特別是在民進黨當局的有意引導和政治炒作之下,“拒統”情緒從台灣社會的心靈深處升騰並大規模蔓延。在此基礎上,這種“拒統”情緒進而被民進黨引導成為“反中仇中”的社會情緒。在這種社會情緒的壓力之下,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聲音則不得不在台灣社會更加低調,甚至隱匿起來。

  這種“拒統”情緒的爆發乃至“反中仇中”情緒的上升在短時期內是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統一問題的一種應激反應,但是這種情緒的急劇擴大的的確確從深層撕裂和反噬著兩岸關係。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民進黨當局充分利用香港“反送中事件”,連篇累牘地渲染“拒統”與“反中仇中”情緒,成功地把這種“拒統”意識和情緒轉化為選舉中支持民進黨的選票。蔡英文在此次選舉中獲得超乎想像的817萬張選票的支持,其中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台灣社會特別是台灣青年人的“拒統”情緒被激發出來,轉化成了支持蔡英文的選票。選票或許是一時的,然而這種政治情緒引發的台灣民意結構的重大調整卻可能是影響長遠的。在這股政治情緒的帶動下,台灣民意結構從最初的藍大於綠,到藍綠勢均力敵互有消長,再到今天的綠大大超過藍,極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內成為支撐台灣政局的結構性現象。在這種情緒的催化之下,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以及支持兩岸統一的島內統派政黨的群眾基礎和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並使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問題上開始明顯搖擺。這種政治情緒的存在,不僅嚴重削弱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統一的島內政治社會基礎,而且也將成為民進黨當局對抗大陸的支持性力量。可以說,這種“拒統”情緒的大爆發及其擴大,是兩岸解封開放三十多年來不多見的影響兩岸關係積極正面發展的牽制性力量,預示著兩岸關係的深層基礎被深深撕裂。島內“拒統”情緒爆發之初具有應激反應的特點,但是這一情緒被引燃後又與政治制度、價值等意識形態元素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開始成為島內影響巨大且暫時難以消退的一種政治存在,並將對兩岸關係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島內“拒統”情緒的爆發以及“反中仇中”傾向的大規模抬頭,同時也刺激和引發了大陸民眾對台灣社會的強烈反感和嚴重不信任。大陸社會曾經積存的對台灣的好感正在大幅流失。特別是在各種新媒體的挖掘炒作之下,大陸民眾對島內政治媒體人物言行的寬容度在大幅收窄,兩岸民間輿論鬥爭一浪高過一浪。這也意味著島內“拒統”、“反中仇中”情緒的擴大已經引發大陸民眾的激烈反應,標誌著兩岸民間情感的深度撕裂。

  顯而易見,在這樣的島內民意環境和兩岸輿論環境之下,兩岸關係沿著理性積極的方向發展需要克服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障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社會環境正在助推兩岸關係走向進一步的撕裂和對峙。這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在此基礎上滑向對抗對峙很容易,而要走向理性與和平發展卻面臨重重困難。這就決定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之路一定是一段較為艱辛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