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促和統 第七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com   2022-02-21 00:06:01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史紅分析了審美文化以物質遺產形態、精神遺產形態、知識形態、藝術形態、教育形態、經濟形態等傳承,認為中國審美文化傳承形態,是一個結構緊密銜接、前後相互輝映、逐層漸進推動、多樣互動連接的形態。對其的梳理、分析與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傳統文化繼承問題的理性認識,並給有關實踐性發展以提供參考。

  台灣新北市原文化局長李斌分析了河南衛視展現唐朝歷史文化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台北和北京故宮文創產品、以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為靈感設計的一套茶具等“走紅”和獲獎原因,認為要深入挖掘中華文化元素,大力發展文創產業,推廣中華文化。

  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李少青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中,“和合”二字最能體現中國精神文化的核心,“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合文化”不僅要求個體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群體與社會和諧,更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精神、“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辯證立場以及天道與人間和諧融洽的認知觀念,這對於當代消弭社會矛盾、化解人與自然的衝突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書法作為中國人特有的藝術實踐和審美領域,集中體現著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法自然”和“書為心畫”相統一的書法藝術實踐中,中和之美是中國書學理論的核心和審美的最高理想及原則。

  中國書畫院執行院長、《風雲人物》雜誌執行社長翟鑫認為,中國古代書法中體現書法自身文化內涵主要為“喻物性”、“緣情性”、“倫理性”和“禪意性”等四種表現形式。中國書法藝術蘊含著歷史時代的變更,體現傳統文化的哲學意蘊,強調崇高的道德品質追求,具有儒家的“中和”之美、“雄健”與“充實”,道家的師法“自然”、“陰”與“陽”、“氣韵生動”,禪宗的“禪味”、“悟”與“圓滿”。我國書法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從古至今,無數書法家創造了不同風格,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聚集了我國文化的浪潮,影響和創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新文化人。

  二、牢牢把握島內各方面情勢和兩岸文化特點,拓展合作空間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和中評智庫基金會學術交流部主任、中國評論通訊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認為,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之後,執政的民進黨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沒有交流對話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轉趨嚴峻甚至緊張,文化交流也大受衝擊。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和持續以及中美博弈等的叠加影響,兩岸文化交流面臨更大的挑戰。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對兩岸文化交流的負面影響明顯,島內相關輿情熱度大幅下降;台灣涉及兩岸文化的議題被政治化;綠營利用疫情影響兩岸交流之機,推動“去中國化”,以“多元文化”稀釋“中華文化”。同時,疫情發生以來“宅經濟”、“雲視聽”在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玩抖音、刷微博、追陸劇等兩岸文化交流新形式在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中蔚然成風,兩岸文化融合出現新的機遇和增長點。面對島內以“台灣多元文化”包裝“去中國化”的逆流,兩岸文藝界應用好大陸惠台政策資源,創造更能引起台灣年輕世代共鳴、更多體現“正能量”兩岸史觀和價值觀的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