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 
中評論壇:中韓建交三十年回顧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11-04 00:11:06  


 
  四,教育學術交流廣泛深入。1992年建交之初,中國開設韓國語專業的大學衹有5所,目前已達到230多所,其規模在中國外語非通用語的近百個語種中位居第一。在韓國,開設中文專業的大學也由建交初期的20多所增加到了目前的140餘所,漢語成為韓國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兩國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兩國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頻繁開展。

  五,媒體交流頻繁,影響力不斷擴大。建交以來,兩國媒體建立了定期交流機制,開展了頻繁的交流。“中韓媒體高層對話”自2009年創辦以來,每年一次,輪流在中韓兩國舉辦。2004年5月,韓國“中華電視台”正式開播,每天24小時播出與中國有關的新聞、連續劇、紀錄片和娛樂節目。2005年9月,由韓國教育廣播電台(EBS)主辦的韓國國內首個中文綜合廣播節目—“Hao TV”正式開播。在中國電視台熱播的一些電視節目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都是中韓媒體合作的成果。

  六,人文交流平台機制化建設成效顯著。由中韓政府發起、民間參與的定期化人文交流平台不斷增多。“中韓人文交流促進委員會”等政府倡議建立的機制平穩運行,中韓人文交流政策論壇、中韓人文學論壇、中韓未來論壇、中韓公共外交論壇等交流機制在兩國高層引領下定期舉辦活動。

  另一方面,中韓人文交流面臨挑戰。在中韓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干擾因素。兩國在一些歷史、文化問題上存在爭議,相關具有誤導性甚至錯誤的資訊通過媒體和網絡傳播,引起兩國民眾誤解,影響兩國民眾相互好感度,甚至出現“嫌韓”“厭華”等負面情緒。最新民調顯示,韓國民眾對華不友好的比例高達80%。

  造成中韓民意基礎不穩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從三個方面作分析。首先,歷史文化爭議頻發。中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本應成為兩國文化聯繫的紐帶,但雙方民眾在確認歷史文化歸屬過程中存在一定爭議。如高句麗歷史問題、端午節和端午祭、漢服與韓服等等,這些爭議超出了歷史認知範疇,被民族主義情緒裹挾,影響了雙邊關係。

  其次,韓國媒體負面報導。媒體運作模式和新聞報導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導致部分韓國媒體涉華報導偏負面,影響韓國民眾對華客觀認知。媒體的商業化趨勢和扭曲資訊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未經證實的誇大資訊或錯誤資訊在互聯網上蔓延,加劇了兩國網民對立情緒。

  再次,外部因素成為中韓民間友好度降低的主因。影響中韓人文交流的干擾因素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如果說歷史文化爭議屬於內部因素,那麼美西方的對華遏制政策、虛假“抹黑”報導、新冠疫情等則屬於外部因素。而這些外部因素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更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